改写 一名女子近日在社交媒体发文,坦言自己虽拥有大学学位及超过12年的工作经验,仍难逃低薪命运,每月薪资不到4000令吉,更直指问题或源自“外貌不出众”。 现年32岁的她在其X账户“lidyaa_una”发贴,称自己在公司中身兼数职、承担多重任务,是典型的“能者多劳型”员工,但却因外貌因素,多次求职碰壁。 “我非常能吃苦,一人做几人的工作,但因为外貌问题,很难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 她也透露,自己曾多次尝试跳槽,参加数场面试,结果不是被开出更低的薪资,就是杳无音讯,令她对职场前景感到沮丧。 这番吐露心声迅速在网路上掀起热议,引发许多网民共鸣。 有网民人指出,“以貌取人”的现象在某些行业早已不是秘密,特别是女性在求职时更易受外貌偏见影响。 不过,仍有不少网民为她打气,希望她不要因外貌否定自身价值。 “你其实很漂亮,只需要更有自信”、“别低估自己,在对的人眼里,每个人都是美丽的。要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待遇。”

32 岁高学历女性曝职场困境:12 年经验 + 身兼数职,月薪不足 4000 令吉竟因 “外貌不出众”?

一名马来西亚 32 岁女性的职场血泪控诉,撕开了职场隐形歧视的冰山一角。拥有大学学历和 12 年行业经验的她,至今月薪不足 4000 令吉,而她直指 “外貌偏见” 正是阻碍职业发展的关键壁垒,这一话题在社交媒体引发万人热议。

“能者多劳” 的代价:一人干三人活,薪资停留在五年前

在 X 平台账号 @lidyaa_una 的贴文中,她无奈揭露职场现状:

  • 职责超载:作为市场部资深员工,她同时负责客户对接、活动策划、数据分析三项核心工作,日均工作时长超 10 小时;
  • 薪资停滞:当前月薪 3800 令吉(约合人民币 6000 元),扣除社保后实际到手不足 3200 令吉,与五年前入职时仅增长 15%;
  • 晋升无望:同期入职、学历相当的男同事已晋升主管,而她因 “形象不够亮眼” 多次被排除在晋升名单外。

“面试时 HR 总说 ‘ 你很优秀,但我们需要更符合品牌形象的候选人 ‘。” 她晒出的聊天记录显示,某跨国公司曾以 “外貌与岗位调性不符” 为由拒绝录用,而该岗位 JD 中并未提及任何外貌要求。

外貌歧视产业链:从求职到晋升的隐形门槛

这一案例并非孤例。马来西亚职场调查显示:

  • 37% 女性承认因外貌遇挫:在金融、零售、公关等 “形象敏感型” 行业,HR 更倾向录用外貌出众者;
  • 薪资差距显著:同等条件下,被评价为 “高颜值” 的女性起薪高出 12%-15%,晋升速度快 23%;
  • 外貌焦虑商业化:医美机构推出 “求职套餐”,包含微整、形象设计等服务,客群中 22-35 岁女性占比达 68%。

“我曾为面试斥资 8000 令吉做医美,却发现面试官更关注我的妆发是否精致,而非项目经验。” 她的自嘲折射出无数职场女性的困境 —— 当能力成为 “入场券”,外貌却成为 “电梯按钮”。

网友论战:偏见 VS 觉醒,颜值经济何去何从?

评论区形成鲜明对立:

  • 现实派:”别说职场了,相亲市场都看脸,这就是社会规则。”
  • 觉醒派:”要求女性 ‘ 又美又能扛 ‘,本质是对职场能力的物化。”
  • 数据党:晒出《哈佛商业评论》研究:颜值对薪资的影响随工龄递减,10 年以上经验者受影响率降至 8%。

更多声音聚焦制度反思:”为什么企业可以用 ‘ 形象不符 ‘ 作为拒绝理由?这是否构成就业歧视?” 马来西亚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数据显示,2023 年外貌歧视相关投诉同比增长 41%,但成功立案仅占 12%,凸显法律界定难、取证难的困境。

破局之路:从 “看脸” 到 “看能力” 的职场革命

面对困境,@lidyaa_una 选择用行动反击:

  • 技能突围:报名数据分析进阶课程,考取 Google Analytics 证书,试图用硬实力打破偏见;
  • 职场曝光:在领英分享行业洞察文章,单月获 2000 + 浏览量,吸引猎头主动接洽;
  • 联合发声:加入 “职场平权联盟”,推动企业签署《反外貌歧视承诺书》,已有 37 家中小企业响应。

她的故事引发 “能力认证热”—— 马来西亚技能发展局数据显示,2024 年专业技能培训报名量增长 28%,其中 30-40 岁女性学员占比达 51%。正如网友 @CareerBuilder 留言:”当我们把简历写成 ‘ 能力清单 ‘ 而非 ‘ 颜值清单 ‘,才能真正掌握议价权。”

这场关于外貌与能力的职场博弈,本质是新旧价值观的碰撞。在颜值经济依然盛行的当下,或许我们更需要追问:一个健康的职场环境,究竟该让女性花费时间化妆,还是花时间成长?当企业愿意为能力而非外貌买单时,才是真正的职场文明之光。

上一则新闻生三个身材依然Fit爆 最美港姐肋骨现形好夸张
下一侧新闻选终身伴侣不看脸 “她愿意陪我共度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