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副行长拿督马祖尼山日前指出,尽管通胀率整体可控,但薪资增长缓慢与物价上涨不匹配,已成为民众生活成本压力的核心症结。他在公开演讲中强调,收入与物价的 “剪刀差” 正迫使家庭寻求多重生计,需通过结构性改革打破这一困局。

一、薪资与物价的 “失衡螺旋”:数据背后的民生焦虑

  • 通胀与收入差距:2019 年至今,国内物价累计上涨 9.3%,而薪资增幅仅 7%,其中粮食价格飙升 17.4%,远超收入增长。马祖尼山指出:”一碗面的价格涨了 30%,但月薪只多了 15%,家庭主妇不得不起早贪黑做兼职。”
  • 结构性矛盾凸显:低收入群体受食品价格波动冲击最大,占家庭支出 40% 的食品开销年增率达 8.2%,而底层劳动者薪资年增仅 3.5%,形成 “越省越穷” 的恶性循环。

二、就业市场的 “学历错配”:高知低就现象触目惊心

  • 人才浪费现状:马来西亚年均培养 25 万名毕业生,但仅能提供 15 万个高技术岗位,导致 36% 的毕业生从事非对口工作。”一名工程系毕业生在便利店收银,这种资源错配拉低了整体薪资水平。” 马祖尼山强调。
  • 产业升级滞后:制造业仍依赖低技术外劳,占比达 22% 的外籍劳工从事建筑、电子组装等岗位,既压制本地薪资增长(外劳成本仅为本土员工 60%),又阻碍自动化进程。数据显示,依赖外劳的行业生产率年增仅 1.2%,远低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 3.8%。

三、破局路径:从 “数量扩张” 到 “质量跃升”

(一)打造高价值就业引擎

  • 吸引战略投资:政府正推动半导体、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外资准入,目标在 2030 年前创造 50 万个高技术岗位。马祖尼山举例:”某半导体工厂工程师起薪达 8000 令吉,是传统制造业的 2.5 倍。”
  • 教育结构改革:将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招生比例从目前 35% 提升至 50%,并与企业共建 “订单式培养” 体系,如与华为合作开设 5G 技术专班,毕业生就业率达 98%。

(二)构建公平薪资机制

  • 最低工资动态调整:建议将最低薪资从目前 1500 令吉 / 月逐步提升至 2000 令吉(2025 年目标),并建立 “通胀 – 薪资联动机制”,每季度根据 CPI 调整基准。
  • 遏制外劳滥用:计划三年内将外劳占比压缩至 15% 以下,对违规使用廉价劳工的企业课以重罚(最高营业额 10% 罚款),倒逼行业自动化升级。某电子厂引入机器人后,生产线效率提升 40%,员工薪资年均增长 7%。

(三)提升劳动生产率

  • 中小企业数字化扶持:推出 “数字转型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最高 50 万令吉补贴用于智能化改造。数据显示,已转型企业人均产值提升 28%,薪资涨幅达行业平均 2 倍。
  • 技能重塑计划:针对 35 岁以上劳动者开展 “第二技能培训”,如传统裁缝可转型为智能家居布艺设计师,培训后薪资中位数从 2200 令吉跃升至 4500 令吉。

四、政策挑战:平衡短期阵痛与长期红利

马祖尼山坦言,改革初期可能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企业外流风险,但他强调:”依赖廉价外劳的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越南电子厂劳工成本已达马来西亚 80%,我们必须靠技术溢价而非成本优势参与竞争。”

当前,马来西亚青年失业率达 8.7%,高于整体水平(3.9%),凸显人才错配之急。正如马祖尼山在结语中警示:”当一名程序员被迫去送外卖,损失的不仅是个人前途,更是国家的未来。唯有打破 ‘ 低薪 – 低技术 ‘ 陷阱,才能让每个劳动者的付出都有尊严的回报。”

这场关乎千万家庭生计的 “薪资革命”,或许才是马来西亚经济转型的真正试金石。

上一则新闻韦伯望远镜 惊现外星生命线索
下一侧新闻泰国大楼地震倒塌案 中国铁路十局董事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