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中国参加选秀节目并以演员身份出道的泰国女星 “Nene” 郑乃馨,近日因在泰国清谈节目中谈及中国厕所卫生问题引发舆论风波。她在节目中关于 “中国厕所脏、难以理解不冲厕行为” 的言论,迅速登上热搜,中国网友反应两极,部分网友激烈反驳,也有网友认为应正视问题。
一、节目言论引发争议:厕所卫生成讨论焦点
郑乃馨在节目中,面对主持人 “泰国人总觉得中国厕所很脏,这是真的吗?” 的提问,回应称:“你去哈尔滨不是也遇到了吗?” 并直言:“我一直尽力尝试理解他们(中国人)不爱按冲水按钮,但我不理解。” 这番言论被解读为对中国公共卫生状况的批评,迅速在中文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视频曝光后,大量中国网友涌入相关内容评论区,留言超过 5 千条。部分网友对其言论表示不满,认为她 “忘本”“靠中国粉丝出道却反过头批评中国”,更有网友反驳称 “泰国卫生状况未必更好”“没你嘴巴脏”,并质疑她提及的场景可能是个别低端场所,不能代表整体情况。
二、网友观点两极:批评与反思声并存
反驳与质疑声浪
- 地域攻击与道德批判:部分网友情绪激动,直指其言论带有偏见,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如 “她的人更脏”“靠中国赚钱却骂中国,忘本”。
- 强调个体差异:有网友指出,中国地域广阔,城乡、场所之间卫生条件存在差异,不能以偏概全,“只能说她去的场所太低端了,不能代表中国整体”。
- 质疑动机与立场:部分网友认为其在泰国节目中发表此类言论有 “讨好本土观众” 之嫌,甚至猜测她 “不想再在中国发展”。
理性反思与认同声音
- 承认问题存在: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应正视问题,“确实存在不冲厕的现象,这是事实要承认”“不要一提问题就炮轰,正视才能改进”。
- 呼吁文明习惯养成:有网友借此讨论公共卫生文明,“冲厕是基本素质,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好习惯”“每个国家都有不文明行为,关键是要倡导改善”。
三、跨文化讨论背后:公共卫生与言论尺度的博弈
这一事件折射出跨文化交流中言论尺度的敏感性。郑乃馨作为曾在中国发展的外籍艺人,其言论被赋予更高关注度,而公共卫生话题又极易触发地域情感。部分网友认为,外籍公众人物在评价中国时需更谨慎,避免以个案代表整体;另一些网友则强调,对问题的批评应区分建设性意见与偏见,不应过度敏感。
事实上,公共卫生习惯的提升是全球性课题,中国近年来在厕所革命、文明倡导等方面持续投入,城乡公共卫生条件已有显著改善。但不可否认,个别不文明行为仍存在,如何通过理性讨论推动进步,而非陷入情绪化对立,成为此次争议留给社会的思考。
四、事件后续:郑乃馨尚未公开回应
截至发稿,郑乃馨本人及工作室尚未就争议言论作出正式回应。部分粉丝呼吁网友冷静,认为 “艺人言论可能被断章取义”,期待其后续说明。而事件相关话题仍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反映出公众对公共文明议题的高度关注。
此次争议或许能成为一面镜子,既映照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差异,也促使人们思考:在全球化交流中,公众人物如何更审慎地表达观点,而社会又该以何种心态对待批评与建议,在理性与包容中推动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