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国家公园护林员 Siranudh Scott(昵称 Psi)近日因一段 “驱逐歧视游客” 的视频成为舆论焦点。视频中,他严肃制止外国游客对亚洲人使用 “你好” 作为调侃,并强硬驱逐涉事者,引发关于文化尊重与种族歧视的跨国讨论。

一、”你好” 背后的歧视争议:当问候语变成刻板印象武器

据泰媒报道,Psi 在乘船接应故障船只游客时,目睹一名外国男游客转身对女友说出 “你好” 后大笑。他立即严肃提醒对方:”在泰国或任何亚洲国家,这种行为属于歧视。” 他指出,游客明知泰国非华语国家,却刻意用中文问候取乐,本质是 “认为亚洲人都一样” 的傲慢偏见,折射出对亚洲文化多样性的无视。

面对游客的不以为意,Psi 以护林员身份将其驱逐出公园,并警告 “若继续种族歧视,将上报政府驱逐出境”。他在视频中强调:”互联网让跨国旅行便捷,但不能让文化尊重缺席。轻视泰国语言文化,就是对本地人的冒犯。”

二、舆论两极:文化敏感主义 vs 过度反应之争

支持声浪:力挺护林员捍卫文化尊严

多数泰国网友点赞 Psi 的做法:”终于有人敢于直面西方人的文化傲慢”” 亚洲不是模糊的 ‘ 他者 ‘,每个国家都有独特文化身份 “。有旅居泰国的华人表示:” 尊重当地语言是基本礼仪,拿 ‘ 你好 ‘ 调侃非华语亚洲人,如同对法国人喊 ‘ 日语你好 ‘ 一样无礼。”

泰媒评论指出,此类行为暴露了部分西方游客的 “亚洲脸谱化” 心态 —— 将中文当作整个亚洲的通用语,实则是殖民时代 “东方主义” 的现代残留。Psi 的制止行为,实质是对 “亚洲文化不可简化” 的有力声明。

质疑声音:是否构成 “过度敏感”?

部分西方网友提出不同视角:”游客可能只是出于礼貌尝试使用亚洲语言,未必怀有恶意。” 但立即遭到反驳:”若真有尊重,会先了解当地语言(如泰语 ‘สวัสดี’),而非用刻板印象中的 ‘ 亚洲符号 ‘ 敷衍。”

文化人类学者指出,语言使用背后是权力关系:当英语在全球占据强势地位时,非英语使用者被迫适应 “英语优先” 规则,而西方人却鲜少主动学习小语种。此时,刻意对非华语亚洲人使用中文,极易暗含 “你们都该懂中文” 的优越感。

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必修课:超越刻板印象的旅行哲学

此事件折射出跨国旅行中的深层矛盾:当 “说走就走” 的便捷性掩盖了文化认知的浅薄,误解与冲突便在所难免。正如 Psi 在视频结尾强调:”旅行的意义,是用谦卑之心发现不同,而非用偏见滤镜看待世界。”

事实上,泰国并非孤例。在韩国、越南等非华语亚洲国家,游客因 “对当地人说中文” 引发的争议屡见不鲜。有旅游平台数据显示,63% 的东南亚受访民众认为,”未经了解就对非华语者使用中文” 是缺乏文化敏感度的表现。

结语:从 “你好” 到 “尊重”,中间隔着多少文化自觉?

Psi 的驱逐行为或许激进,却撕开了全球化交流中的隐性伤疤 —— 当我们用 “多元文化” 标榜开放时,是否真的准备好摒弃对他者的刻板想象?正如泰国网友的总结:”一句正确的问候,应该始于 ‘ 你是谁 ‘,而非 ‘ 我以为你是谁 ‘。” 在跨文化交往中,放下预设的标签,或许才是真正对话的开始。

上一则新闻精神病患挥刀逃逸 保安果断开枪制服
下一侧新闻灵媒警告 AI正在大规模操控人类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