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互加关税,面对这种局面,美国财长贝森特曾表示:“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仅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五分之一,最终中国将是输家。”但实际上,最终的输家是美国。
从2024年中美贸易数据来看,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和服务总值为1992亿美元,而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和服务总值为4625亿美元,意味着中国从美国赚取的差额高达2633亿美元。根据这一数据,如果高关税导致贸易受阻,理论上应该是中国受损更大,因为中国赚得更多,自然失去的也更多。
然而,尽管中国会失去一些销售额,但这主要是金钱上的损失;而美国失去的则是那些在国内无法生产、或者生产成本极高的商品。由此来看,谁是输家谁是赢家,关键要看彼此之间的商品价值交换。
具体来看,哪类商品在中美之间流通?中国主要从美国购买能源、农产品和半导体。近年来,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供应链几乎不再受到卡脖子的威胁。至于农产品和能源,中国完全可以从其他国家获取,如俄罗斯、巴西等。因此,中国并不依赖美国的供应,替代来源丰富。
相反,美国从中国采购的商品种类则几乎无法替代。美国进口的包括制造药品的关键成分、用于汽车和家电的廉价半导体、以及制造武器和其他工业产品的关键矿物质等。这些商品是美国无法在国内生产的,或替代的成本极高,或者其他国家根本无法提供。因此,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实际上限制了其在贸易战中的反击空间。
尽管特朗普宣称自己在贸易战中占有优势,似乎在主导局势,但实际上,这场贸易战的主导权在中国手中。
虽然中国的出口可能减少,但中国有多种应对措施,例如削减开支,开拓新市场(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中国还拥有大量储蓄,能够较为容易地进行调整,市场保持相对平稳。
美国则面临更大的困难。缺乏关键商品的美国,由于高关税的影响,要么面临商品短缺,要么面临物价上涨,特别是在特定行业、地区和家庭中,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和就业率下降。此外,美国的储蓄远低于投资,迫切需要稳定的贸易政策来吸引外国投资。然而,特朗普政府的不稳定政策让情况更加复杂。关税政策经常变化,时而是50%,时而是125%,又时而降低到10%,这种变化无常的政策让投资者感到不安,最终导致美国失去吸引外资的机会。
至今,特朗普仍在等待中国主动联系,寻求和解。中国则清楚地意识到,在这场贸易战中,主导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中国坚定地表示:如果要谈判,欢迎;如果要对抗,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