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与中国的贸易紧张局势不断升温,全球贸易秩序面临严峻挑战。有人形容这场关税对抗为一场“眨眼游戏”,即两国谁先“眨眼”,谁就会成为这场对抗的败者。媒体如彭博社便发问:“中美谁会先眨眼?”
在此背景下,美国总统特朗普于4月17日签署了与放松海鲜行业监管有关的行政命令后,在白宫与记者们的简短对话中被问及中美谈判事宜。“我认为我们会与中国达成协议,我们会和所有人达成协议的。如果我们达不成协议,那我们就定个目标,然后就这么定了,这样也挺好。”特朗普表示,尽管有人敦促他加快谈判进程,但他相信与中国达成协议还有“充足的”时间,并预计最终会取得成果。“我认为在接下来的三到四周内,或许整个谈判就能完成。”
尽管特朗普如此表态,但中国多次重申,如果美国愿意谈判,中方的大门始终敞开;而如果美国坚持对抗,中国也将毫不退让,准备应战到底。
然而,特朗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补充道,“中方已经多次主动联系美国,双方的接触频率非常高。”而对于若谈判未能达成协议的情况,他则显得有些乐观,称“情况仍会好转”。他强调,即使无法达成协议,美国也会设定一些限制措施,继续加征关税,但“我们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那就是美国消费者。”他还补充说,如果谈判无法顺利进行,自己将设定规则,继续推动美国的经济利益。
不过,在特朗普威胁继续加征关税的同时,他的言辞也开始有所软化。4月17日,特朗普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表示,他并不希望继续提高关税,因为这可能导致两国贸易完全停滞。他透露,可能会考虑降低关税,因为“一旦关税过高,消费者就不再购买商品。”
与特朗普立场逐渐软化不同,中国则采取了更加坚定的态度。据报道,尽管中国已明确表示“不再理会美方的关税数字游戏”,但也有迹象表明,中方正采取一系列非关税的反制措施,包括加大稀土出口管制、将多家美国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等。而且,针对美国企业的反垄断调查以及波音等企业的最新动态,显然已经让美国方面感到不安。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中方在这一阶段的反应不仅限于关税层面,更是在谈判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立场和理据,未被美国方面的压力所左右。法国外贸银行的大中华区资深经济学家徐建伟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在经历了足够的自我伤害后,才可能重新考虑其立场,并回到谈判桌。”
彭博社和《金融时报》等媒体的报道也指出,目前正是美国面临更大压力的一方,迫切希望能与中国达成协议,并尽早恢复谈判。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4月16日的记者会上回应了有关美国关税问题的提问。他强调:“这场关税战是美方发起的,中方的反制措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完全合法。”他还补充道,关税战没有赢家,中方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如果美国真心希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应当停止极限施压、停止威胁讹诈,只有在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基础上,双方才能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