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对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表示:“小船孤篷难以抵御风浪,唯有同舟共济方能行稳致远。”这一番话凸显中国在当前复杂国际局势下,强调与邻国合作、共谋稳定与发展的战略思维。
习近平抵达大马后,一连串举动也被视为对东盟国家“示好”的信号。
东盟正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经济层面,东盟各国依赖中国的市场与投资;安全层面,过去依靠美国的庇护,如今则在中美之间保持微妙平衡。毕竟,中国近在咫尺,美国却远在大洋彼岸。对于小国来说,在大国博弈中求生存的法则之一,便是“两头不得罪”。
长期以来,中国对东盟慷慨解囊,设立各种发展基金,对区域国家给予极大尊重和面子,这种大手笔的支持,是美国在财力与执行力上难以比拟的。
不过,东盟也并非铁板一块。在一些成员国中,正式经济与地下经济交织发展。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而稍北一些的区域则存在地下交易活跃的现象。中国的投资在这些国家既可能助力正规发展,也可能成为灰色经济的滋养土壤,结果是“黑白难分,利弊参半”,有人因此受益,也必有人因此受害。
关于“145%关税”,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12年,印尼曾因指控中国倾销铁钉而祭出145%的惩罚性关税,对中国产品发出强硬反制。
至于美国方面,其历届政府在亚洲的关注度不一。国务卿通常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中东问题或俄乌局势上,亚洲虽被提及,却缺乏持续关注。最为人熟知的,是希拉莉担任国务卿期间宣布“重返亚洲”,但那已是14年前的旧事,且当时的宣示声势虽大,执行却显乏力。
当前的白宫在亚洲事务上,专业人手短缺,国安会与国务院都难觅老资格的亚洲通。高层不仅经验不足,对亚洲事务兴趣也淡薄。在如今一言堂的体制下,真正有策略、有远见的亚洲政策更显稀缺。
希拉莉当年在泰国东盟峰会上高喊“我们回来了”,却像是一只猫,偶尔抓到老鼠,大多数时候只是玩弄猎物,最终却两手空空。特朗普对此早有体会,他看穿白宫那些“猫”的本质,宁可依赖“老狐狸”,凡事唯他独尊,以强硬甚至霸道的姿态主导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