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因全球关税政策引发的股市暴跌与市场动荡,美国总统川普一度表现轻松,要美国民众“冷静点”。但在美国公债殖利率飙升、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之后,他终于在周三宣布暂缓对多国关税90天——这被视为他在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高风险博弈中小幅退让。
这场博弈被《纽约时报》形容为一场“胆小鬼游戏”,赌注是世界两大经济体是否会脱钩、全球秩序是否会被改写。川普的退让,传达出一个重要信号:他有痛点,而且已经感受到压力。
但相较之下,习近平似乎没有明显退缩的迹象。川普的对手是一个长期坚持单一目标、即便造成经济与人道灾难也不动摇的政治体制——一个更能承受苦难、也更能压制反对声音的国家机器。
正如流亡作家郝群(慕容雪村)所说:“关税,甚至经济制裁,都不是习近平的痛点。他对百姓的苦难并不在意。”
习近平的回应方式不同于川普。他不在社交平台与民众互动,而是通过精心安排的公开言论与象征行为传递意志。例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近日分享毛泽东影片,重申“吃苦耐劳”“民族自立”的理念——这正是习近平执政哲学的一部分,一种“苦难美学”的现代延续。
回顾朝鲜战争与大跃进的历史,也能看出“吃苦”在中国政治语境中的象征意义。即便经济承压、社会不满,习近平仍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政权为先。
反观川普,他的“痛点”更现实:金融市场动荡、债券利率高涨、金主不满。他在压力下做出妥协,反映出美国制度中市场力量与民主机制的制衡功能。
中美对峙的真正比拼,或许不是看谁先撑不住经济代价,而是:
谁的体制更能压住民意、更能承受苦难——并赢得这场长期的战略耐力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