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一切讲求物质、效率与消费享乐的时代,许多人心中常浮现一个疑问:“有钱,真的能带来快乐吗?”表面上答案似乎理所当然——有钱可以住大房子、吃山珍海味、想去哪就去哪,不就是幸福的象征吗?

不过,一项刊登在《心理与认知科学》期刊、涵盖三万多人的研究显示:金钱确实能提升快乐,但重点在于——怎么用,才是关键。研究发现,当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约42万令吉)后,人们的幸福感会持续上升,而且并不会在某个点后停止增长。尤其是原本生活拮据、幸福感较低的人群,在收入提升后,幸福感的成长更为显著。

也就是说,钱是快乐的来源之一,但它并非万能钥匙。研究强调,在达到“财富自由”之前,快乐确实会随着收入而显著增加;然而,一旦跨越基本生活的门槛后,快乐的增幅就会逐渐趋缓。

现实中我们常见这样的例子:有人白手起家,从一无所有打拼至千万身家,一开始的确笑容满面——买下人生第一辆车、带父母出国、吃饭不再看价格,那份成就感与幸福感非常真切。

但久而久之,他们的快乐开始改变了方向,不再来自“拥有”,而是源于“比较”与“炫耀”。房子要更大,车子要更高级,投资要更有声势,事业要更大规模;一旦遇到挫折或亏损,便开始焦虑、失落,生活再也回不到最初的简单快乐。有时候我们会质疑:他们到底是掌握了财富,还是反被财富掌控了?

这正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快乐悖论”:我们拼命赚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结果却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牺牲了生活的本质。钱包鼓了,灵魂却干瘪了;账户里的数字持续上升,但人眼中的光却逐渐暗淡。

那么,钱到底能不能买到快乐?答案是——可以,但有前提。如果一个人连基本温饱都有问题,那么金钱绝对能带来实质的快乐感,因为不用再为三餐奔波、为突如其来的医疗支出而忧虑。但如果生活已然稳定,有车有房,那钱所带来的快乐只是“多拥有”,却未必等于“更幸福”。

我个人认为,钱是人性尊严与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常听人说“钱不重要”、“我不在乎钱”,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从没真正体会过“没钱”的无力与焦虑。钱并不是快乐的终点,但却是通往有尊严生活的起点。

当你已经拥有稳定的生活后,真正该思考的问题就不是“我有没有钱”,而是“我是否清楚自己用钱换来的是什么样的快乐?”钱本该是实现梦想的工具,而不是成为令人焦虑的来源。喜欢旅行的人努力赚钱去看世界、热心公益者用金钱帮助他人换得满足与意义——这些,才是真正能带来长久快乐的用法。

所以,钱是活着的必要条件,却不是活得有意义的唯一指标。我们赚钱,不该只是为了赚钱而已,而是为了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愿景。金钱确实买得到快乐——前提是,你得先弄清楚:你想买的,是哪一种快乐?

上一则新闻搜出大批证物 美里1男3女老千落网
下一侧新闻美国希望习近平主动通话 中国却始终不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