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法木屋区长大的内陆青年罗宾,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一双勤劳的手,用金黄酥脆的烟熏猪肉创造了美里最受欢迎的猪肉摊,每日销量超过百公斤,月收入突破万元,成功诠释了“穷小子逆袭”的励志故事。
35岁的罗宾,来自峇南内陆区。家庭贫困的他在年幼时随父母来到美里生活和求学。那时,一家人无依无靠,只能在珠巴地段搭建木屋,靠着艰难的生计维持生活。
为了改善家境,罗宾在中二时便辍学,早期靠做散工和重体力活来帮助家庭度过难关。虽然日子艰苦,但他从未轻言放弃。通过多年的积累,他终于获得了生猪肉的销售执照,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然而,2020年疫情爆发后,砂拉越又遭遇非洲猪瘟,导致当地生猪供应大幅减少。进口的冷冻猪肉以低价倾销,令他的生猪肉生意遭遇严峻挑战。
“当时我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既然生猪肉生意不好,那就尝试卖烟熏猪肉,看看能否开创新的局面。”罗宾回忆道。

尽管没有烹饪经验,罗宾凭借甘榜传统的技艺开始尝试制作烟熏猪肉。2023年,他只凭一个油桶在路边摊上起步,然而初期的烟熏猪肉外皮不酥、肉质干柴,生意惨淡,甚至一天连5公斤都卖不完。
经过一年的坚持,生意依然没有起色,罗宾开始思考是否应该另辟蹊径。就在这时,一次偶然的失误改变了他的命运。在一次烤肉过程中,他忙得忘记了火候,导致猪油引燃了柴火,结果整批猪肉的外皮烤焦了。
本以为是失败的他,出于心疼成本,刮掉焦皮尝了尝,没想到里面的猪肉外脆内嫩,香气扑鼻。这一“意外”成为了罗宾生意的转折点。
“我开始有了灵感,研究火候与木材的燃烧时间,一点点改进,终于做出了外脆内嫩的烟熏猪肉。”他说。
罗宾表示,他的调味并没有特别的秘诀,只用盐和味精腌制猪肉,关键在于火候控制和原材料的选择。他不使用市售炭,而是选择木材或砍伐后的原木进行熏烤,让猪肉多了一层天然的木香。
如今,罗宾的摊位每周营业五天,每天上午10时开档,百多公斤的烟熏猪肉总是几小时内售罄,曾创下单日200公斤的销售纪录。
“有顾客甚至把我们的猪肉打包带到伦敦,给在国外的孩子吃,真的很感激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