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局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学者王国臣提出,美中之间的关税战争已将两国经济推向了“全面脱钩”的局面。他指出,随着两国互相加征高额关税,美中贸易关系的裂痕已经变得无法修复。美国将中国视为贸易壁垒,认为中国的经济行为威胁到美国的市场和产业,而中国则认为美国的关税政策是一种经济霸凌,企图打压中国经济的发展。王国臣强调,尤其是当中国的商品面临高达104%的关税时,其出口到美国的竞争力几乎为零,这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商品在美国市场几乎没有生存空间,从而导致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进入全面脱钩的状态。
他进一步分析,中国在特朗普宣布对其商品征收34%对等关税时迅速做出反应,进行了回击。然而,这种强硬的态度被王国臣视为“误判情势”,因为中国政府似乎过于依赖对外的支持和反美情绪,未能准确预判全球其他国家的立场。王国臣表示,中国的高调表态并未获得其他国家的广泛响应,反而让其他国家更急于与美国展开对话,这加剧了中国与全球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裂痕。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政治学者庄嘉颖则对美中关系的发展表示关注。他指出,中国过去一直自信自己能够承受更多的经济压力,并且能够通过对美国造成一定的痛苦来迫使美国作出让步。然而,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特朗普政府,都由一群不愿轻易退缩的领导者主导,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撑到最后。庄嘉颖认为,这场关税战争不仅是经济博弈,更是政治信任的角力。双方都在试图通过加大压力来测试对方的底线,而谁能够坚持更长时间,将决定这场争斗的最终走向。
从短期来看,庄嘉颖预测,中国可能会寻求替代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和欧洲等地区,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然而,由于中国的内需市场尚不足以完全吸收流向美国的商品,这一转型过程可能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随着大量商品重新流向其他市场,全球供应链的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造成跨国企业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庄嘉颖警告,这种局面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经济不稳定,甚至引发新的贸易争端。
对于美中关系的未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尽管目前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看似难以缓解,但全球经济联系的复杂性可能使得两国在长期内依然无法完全脱钩。王国臣强调,尽管贸易壁垒愈加严峻,但全球化的力量依旧存在,经济脱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将促使两国寻找新的合作机会和应对策略。在此过程中,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将面临美中竞争带来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