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3000名投资者多年前参与一项引燕投资计划,原本被承诺每年可获得6.4%至8%的回酬,然而自2017年起回酬骤降至仅0.1%,管理公司随后更“人间蒸发”,让投资者至今恐面临无法收回本金的局面。

根据投资者提供的数据,截至2019年1月,该计划共有3005名投资者,投资额介于2500令吉至20万令吉之间,总金额高达2800万令吉。

最后一场会议后公司失联

据悉,管理公司曾于2018年6月召开说明会,解释回酬未达预期的原因,但这场会议后便再无音讯,投资者也再无法联系上公司。

2024年12月31日,信托人终于召开线上会议,会上揭露原本声称由公司管理的24间燕屋中,实际上只有2间在公司名下,其余皆登记在他人名下。

仅两间燕屋属公司 回酬或仅百余令吉

投资者曾志辉表示,多年前投资者已向警方报案,并投诉至公司注册委员会(SSM)与大马证券委员会(SC),要求召开信托人大会。但信托人迟迟未有行动,直至去年底才召开线上会议,且出席人数稀少。

他指出,信托人在会上提议出售仅存的2间燕屋并终结计划,扣除费用后,每位投资者可能仅能拿回数百令吉,该提议最终被否决。

著名银行信托人也无助 投资7年仅得1%

另一名投资者何国松则说,他于2010年看到该公司在主流媒体打广告,加上有著名银行担任信托人,因此放心投资4万令吉,并鼓励亲友一同加入,总投资达10万令吉。

“前6年公司发放8%的购物券作为回酬,第7年起则改为6.4%的现金回酬。但到第7年只收到0.1%回酬,也就是1万令吉换来仅11令吉,引发强烈不满。”

他还发现,公司早在2011或2012年已更换信托人,却未通知投资者,投诉后相关监管机构互相推诿。

“高价产品”成陷阱 购物券难兑现

曾志辉也指出,投资者前6年收到的购物券兑换公司产品时才发现“货不对价”,例如一包10条装豆粉竟要价200至300令吉,而一盒250克的燕窝产品更高达1万4000令吉。

“这些产品价格可能比市价贵10倍,根本无法换得等值回酬。”

寻求政府介入 调查责任单位

莲花苑区州议员游佳豪表示,他将致函相关机构包括公司注册委员会、证券监督委员会及国家银行,要求协调解决方案。

“这个投资计划涉及众筹性质,属于受监管范畴,相关机构不应互相推诿,而是应协助拟定解决方案。”

社青团总秘书林骏荣则呼吁更多投资者挺身而出,一同商讨是否采取法律行动。

“若有投资者愿意加入行动,请联络012-9302383或016-2753585。”

上一则新闻5个月大男在婴托儿所猝死 母亲报警追查
下一侧新闻榴莲农民呛声政府 “若不体谅下届就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