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三突然宣布暂停大规模的对等关税,不再与全球各国对立,转而回归其自竞选以来便坚持的抗中立场,将对中国的关税提高至125%。这一举措不仅仅是对中国的报复,特朗普还希望实现其第一任期未完成的目标:打破中国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并挑战“贸易越多越好”的长期主流观念。
BBC分析认为,要理解特朗普对现行贸易秩序的看法,需要回顾他从政前的背景。2012年,全球普遍认为加强与中国的贸易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因为中国提供了廉价商品,将工人融入全球供应链,并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的崛起让跨国企业通过新兴的中产阶级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几年的时间里,中国超过了美国,成为劳斯莱斯、通用汽车和福士伟根等品牌的最大市场。
当时的普遍预测认为,随着中国变得越来越富裕,它会要求政治改革,并逐步从出口导向转型为消费型社会。然而,BBC指出,这些预期并未实现。首先,中共加大了对政权的控制;其次,中国的内需增长速度未能达到预期,仍然依赖出口,并且计划进一步扩大全球主导地位。
2015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多个关键制造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包括航空、造船和电动汽车等产业。次年,政治素人特朗普宣布参选总统,并在2016年的竞选中提出,中国的崛起摧毁了美国经济,导致铁锈带衰退,令美国蓝领工人失去了生计和尊严。特朗普上任后首次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打破了长期以来亲中的贸易共识,拜登继任后也延续了大多数关税措施。
尽管这些制裁让中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并未改变其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如今,中国已在全球电动汽车和电池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逐步实现了当初的政策目标。
BBC进一步分析称,未来的进展取决于两个关键问题:首先,中国是否愿意接受谈判邀请?其次,即便中国同意谈判,是否愿意做出美国期待的重大让步,特别是在彻底改变出口导向模式方面?
BBC强调,现在的局势进入了完全未知的领域,关于中国可能的反应需要谨慎对待。中国的出口依赖和市场保护模式与其民族复兴和一党体制密切相关,再加上对信息和市场的严格管控,北京短期内可能难以向美国开放科技和商业领域。
此外,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对于美国本身的:美国是否仍然相信自由贸易?特朗普经常暗示,关税不仅是手段,更是目标本身。他认为,保护性关税有助于刺激国内投资,促使美国公司将海外供应链迁回美国,并提高政府税收。
如果中国认为,美国实施关税的目的仅仅是这些,而不在乎谈判结果,那么中国可能会认为无需进行谈判。
如今,美中两国可能不仅在推动经济合作,而是在争夺全球经济霸权。如果真是如此,这将意味着现有全球共识的崩溃,并可能开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