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经济饭店,主打口号是“100样菜任选”,一走进去,感觉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睛都快跟不上菜色的节奏了。虽然要硬数到100样可能有点夸张,但菜式的确比一般经济饭店丰富好几倍。抱着尝鲜的心态,我打包了一尾中型炸鱼、西兰花和甜辣猪肉,没有加饭,就纯买菜那种。结账时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不是说贵,反而是便宜得让我一时没反应过来——三样菜,鱼也有肉也有,只花了20令吉。
讲真,我平时不太常吃经济饭。家里通常有煮,偶尔外食,除非某家经济饭的菜色特别吸引,不然我多半还是选面食那挂的。再说,以前也吃过不少“名不副实”的经济饭,留下阴影。我之前的公司就刚好处在一个“经济饭陷阱区”,有次吃到一份贵到离谱的经济饭,当下沉默到连话都不想讲。那一餐我终于理解什么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所以有些人说,我们不如别叫它“经济饭”,改叫“杂菜饭”更贴切。
现在这个年代,经济饭早就不是以前那个平价便当的代名词了,反倒更像是快餐化的“煮炒档”。许多原本只有在大菜馆才看到的菜色,现在都出现在经济饭摊位上。经济不经济已经不再是重点,反倒是看菜多不多、好不好吃。所以也开始出现了泰式、韩式、越南风的经济饭,融合本地口味的国际版“杂菜饭”。
至于起源,《维基百科》说经济饭是在80年代起源于马来西亚。新加坡邻居看到这段估计会皱眉,毕竟他们的“菜饭”几乎一样,遍地都是,只是在菜色的丰富度上,可能略输我们一筹。
如果新加坡人因此觉得不服气我也理解,毕竟大家原本一家人,文化饮食本就互通有无。不过后来连中国也来认亲,说这是南方路边摊文化演变而来的。听起来也有几分道理,毕竟早年南方移民在马新扎根是事实,但你要说“经济饭”是南方人发明的,那就有点抢功劳了。
不可否认,马新两地的经济饭确实以中式菜为主,也承袭了不少南方风味。但我们的“大马式经济饭”是个独特的混合体,融合多族群风味,杂而不乱、精致又多样——什么酸辣魔鬼鱼、咖喱鸡、肉碎茄子、菜豆煎蛋、日本豆腐……那种浓浓的南洋味,不是随便在哪个国家都能复制的。
说到底,现在大家吃经济饭不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好吃”和“有选择”。但如果能遇上一家像我说的这家——菜多、味好、价格还真心便宜,那真的会让人边吃边笑,最后还忍不住写一整篇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