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努力储蓄,只为迎接理想中的退休生活。但美国企业家比尔·帕金斯(Bill Perkins)提醒大家:若临终时还留有大笔未用财富,是否有种“白活一场”的遗憾?

帕金斯主张,理财不该只是不断积蓄,更重要的是懂得何时该花、花在哪里最值得。他认为,如果为了存钱而错失人生体验,将是一种“活着的浪费”。

他在2020年出版的畅销书《别把你的钱留到死:懂得花钱,是最好的投资——理想人生的9大财务思维》(Die with Zero)中,提出颠覆传统的观念:理想的退休生活,不是把钱带进棺材,而是活着时用尽每一分钱去创造回忆与价值

用钱创造回忆,不是堆积银行数字

帕金斯坦言,自己曾极力攒钱为退休做准备,但后来意识到,与其一辈子只看着数字增长,不如提早运用金钱来丰富人生——无论是亲身体验、旅游探索,还是支持子女成长,他都认为远比留一大笔遗产更有意义。

他提出“及时享乐”的理财思维,背后有4大理由:

1. 退休后净资产反而可能持续增长

根据帕金斯的研究,许多退休者的资产在退休后不减反增。美国联准会数据显示,75岁以上族群的净资产中位数甚至高于65至74岁的群体,显示出不少人到了晚年,财富仍在持续累积。

2. 高额医疗费根本难以靠储蓄应付

帕金斯指出,那些令人震惊的天价医疗开销,往往不是个人存款可以应对的,与其为“极端状况”焦虑地存钱,不如专注在年轻时的健康投资——像是运动、营养、体检等,才是更聪明的保障。

3. 退休后支出自然减少

许多人担心退休后开销会激增,但实际情况却往往相反。因为生活方式的转变,娱乐、衣物等支出明显下降,即使医疗费用上升,总体开销仍可能下降。

4. 多数人只用了极少部分的储蓄

帕金斯的调查显示,退休金往往“用不完”:拥有50万美元(约224万令吉)以上的人,平均在20年内只花掉了11.5%;就算储蓄少于20万美元的人,也仅用了四分之一。

帕金斯鼓励人们重新思考金钱的意义。他强调,财富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生增添体验与幸福,而不是当一串无人动用的数字

“别把钱留到死——当你真正开始思考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最大化人生价值时,你才算真正学会理财。”

上一则新闻美国关税“赚钱速度前所未见” 特朗普暂时没兴趣谈判
下一侧新闻特朗普“104%税拳”挥向中国 全球市场再陷入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