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雪兰莪蒲种布特拉高原发生了严重的天然气管道爆炸事故,猛烈的火势波及广泛,导致超过110户家庭、529名居民在一夜之间无家可归。这场灾难来得迅猛,但并非毫无预警。
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早在三个月前,当地居民就多次向地方政府反映,新建店铺紧邻天然气管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然而,这些投诉未能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得到任何实际回应,最终酿成了这场惨剧。
令人更加愤怒的是,灾后的一系列政治操作。
当火势刚刚被扑灭,首相便亲自赶到灾区视察,衣着整齐,麦克风别在胸前,身后是随行的摄影师和一众官员。他们一番握手、安抚、自拍后,高调宣布:“周五开会再议。”这样的“视察”,看似关心民众,实际上却无济于事。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政治人物的到场不仅未能提供实质帮助,反而让救援人员的工作负担加重,工作人员被迫分心处理简报、安排路线、保障安全,甚至动员警力开道。这种看似“亲民”的举动,实则在灾区的混乱中,徒增了前线的压力。
然而,三天过去,许多灾民依然无奈地在媒体前控诉:他们未被安置、无法返回家中、信息匮乏,政府至今没有给出明确的交代。这不仅是天灾后的混乱,更是制度反应失灵的体现。
令人震惊的是,某执政党在灾后居然发起了社交媒体募款活动,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感。网友纷纷质疑:“你们是执政党,不是NGO。”“资源掌握在你们手中,为什么还要民众捐款?”“事前不处理,事后让我们买单?”,评论区充斥着前所未有的批评声。这则募款启事瞬间点燃了积压已久的政治不信任情绪。
这不禁让人质疑:一个掌握国家资源的执政党,在事发前对民众投诉漠不关心,灾后却要求人民捐款,这是什么逻辑?
布特拉高原的火灾揭示的不仅是城市规划的漏洞,更暴露了“民意传递系统”的巨大断层。居民的投诉得不到回应,急需返回家园的他们没有时间表,面对媒体的采访却没有明确的答复。
这起事件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是否拥有一个有效、透明、可追责的“问题反应机制”?如果有,为什么三个月的投诉没有得到处理?如果没有,那么所谓的“昌明大马”又从何谈起?
政治人物热衷于“展现领袖魅力”的照片和“走入灾区”的视频时,灾民依旧在镜头之外等待一个实际的回应。与此同时,政治人物宣布的各种优惠政策,却没有任何明确的细则和条件说明。宣布政策后,后续的进展却只能通过助理联系。这样的现实,令人深感失望。
在结尾,想借此灾难提三个简单问题:
- 三个月前的投诉,相关部门是否有采取措施处理?
- 灾后的安置工作,是否有统一、协调、系统性的安排?
- 为什么执政党在拥有庞大资源的情况下,还要向人民筹款?责任与资源到底去了哪里?
我们不能接受灾难变成政治包装的舞台,也不能容忍民众的痛苦被当作政党提高好感的工具。帮助灾民是应当的,但请先做好制度建设,确保预算的合理拨付,明确责任分工。不要只顾着穿上领导者的帽子,摆好镜头,展示照片,再开个募款账户就算完事。
大火虽然可以扑灭,但一旦信任被烧毁,重建起来将是何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