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教育部近日宣布,从2025年4月21日起,全国的政府学校、政府资助学校、国立师资培训学院及大学预科学院的学生,将被要求在校服右胸佩戴一枚符合指定规格的国旗扣章。乍看之下,这项政策似乎是推动爱国教育的举措,但深入分析后,揭示了该政策在理念、时机和执行细节上的诸多问题,反映出当前政府施政的浮夸与混乱。

爱国教育不该是形式主义

真正的爱国教育,绝不是简化为一枚徽章别在胸口的形式主义。如果学生对国旗的意义和建国的历史一无所知,仅仅被迫佩戴徽章,这样的做法更像是一场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内容的政治表演,而非有效的教育。爱国应植根于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理解,而非通过一项表面上的措施来体现。

仓促上马,资源错配

该政策虽然在3月24日才发布,但却要求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面落实,恰逢开斋节前后。学校的行政人员、教师和家长需要在极短时间内适应这一突然出台的政策,这种仓促的执行让人质疑政府是否真的充分考虑到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在教育体系面临师资短缺、校舍老化、教育资源不足等紧迫问题时,政府为何选择优先推动一项象征性的政策?这不禁让人怀疑,政府的施政重心是否已经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核心目标。

谁在这场政策背后获益?

根据教育部通告,全国每位学生将获得两枚免费的国旗扣章。以公立和资助学校学生人数估算,至少需要生产和分发800万枚扣章。这笔庞大的支出是否经过公开招标?涉及哪些供应商?采购的流程和价格是否透明?当一项所谓的“爱国政策”背后涉及如此巨大的财政支出和商业利益,却没有任何问责机制和公开说明,民众怎能不对政策的真实动机产生怀疑?

副部长黄家和的沉默

据了解,早在2024年2月,内阁便已通过了这一政策。作为教育部副部长,且代表华社的黄家和是否提出任何异议或建议?他是否参与了政策的讨论和审查?然而,面对这项引发广泛争议的政策,黄副部长迟迟未表态。是支持还是反对?他是否曾尽力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些问题亟待解答。

行政灾难的隐忧

除了政策本身的理念问题外,执行细节也令人堪忧。现有的国旗扣章多为压克力或金属材质,佩戴在学生制服上,可能会在学生活动时导致刮伤、刺伤,甚至误伤同学等安全隐患。如果未来真的发生此类事故,责任该由谁承担?

此外,政策规定扣章必须佩戴在右胸,对齐名牌,不得修改、装饰或与其他配件混搭。这些过于繁琐的要求,谁来负责监督?老师是否需要额外花时间检查每个学生的扣章?如果扣章遗失或损坏,家长是否需要自费补发?学生如果未佩戴扣章,是否会受到处罚?这些潜在的实务问题至今没有明确解答。

教育应回归理性与深度

我们支持爱国教育,但绝不认同形式主义。真正的爱国,应该植根于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是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而不是依靠一枚徽章来作为象征。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入理解,而不是将他们变成政治表演的工具。

爱国不应止于胸口的扣章,而应是内心深处的信念;政策不应是空洞的表演,而应建立在理性与良知的基础上;教育不应只关注表面符号,而应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实质性的、建设性的爱国教育,而不是为了一个扣章而动员全国的政治营销。教育部应立即公开这项政策的采购流程与财政来源,副部长黄家和也应尽快回应社会质疑,阐明立场。

马来西亚需要培养的,不是一个只会顺从的“徽章一代”,而是具有思辨力、判断力,能够真正理解和贡献国家的新时代公民。

上一则新闻还祝贺他火箭党选获胜 砂拉越总理与张健仁谈笑风生
下一侧新闻孩子的死亡源于一根电线 爸妈须警惕生活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