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上周五(28日)发生规模7.7的大地震,引发区域地壳变动。台湾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前主任郭铠纹警告,受板块挤压影响,台湾西部未来两周须提防6级以上地震。然而,现任地震测报中心主任吴健富则强调,目前科技尚无法精准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规模,唯有超前部署,才能有效降低灾害冲击。
板块推挤影响 台湾西部恐现强震
郭铠纹分析,此次地震是印度板块推挤欧亚大陆板块所致,进而带动扬子板块向东移动。而台湾西部的雪山山脉、嘉南平原及阿里山山脉均属扬子板块范围,因此未来两周恐受影响,需留意是否会触发规模6级以上地震。
此外,他也提到,全球多个隐没带,如纳斯卡板块隐没至南美洲智利海沟、美洲北部的加拿大外海、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南海海槽等,过去均曾发生过9级以上的超级强震,可视为“计时炸弹”,需要持续监测。
地震能量释放机制 “跷跷板效应”加剧压力分布
吴健富进一步解释,地球在未发生地震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各地层承受的压力在可控范围内。然而,当某一区域发生地震并释放能量后,原本的“应力”下降,但其他区域岩层所承受的压力随之增加,相较之下“应力”升高,使得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高。这种情况可类比为“跷跷板效应”,即一端下降,另一端上升,导致压力分布变化。
不过,他强调,台湾现行建筑法规已纳入耐震设计规范,建筑物具备足够抗震能力,民众只需遵循法规进行装潢与施工,便能有效保障居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