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4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马来西亚在2021年的车祸死亡率全球排名第三,每10万人中有23.7人死于交通事故。而《海峡时报》2025年3月21日的报道更令人震惊——官方数据显示,大马平均每两小时就有一人因交通事故丧生。这不仅关乎驾驶文明,更暴露了一个关键问题:道路质量是否已成为“隐形杀手”?
道路质量:被忽视的“真凶”
在巴生谷驾驶,许多人早已习惯城市道路的混乱,随意变道、不打转向灯、无视交通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每逢暴雨,堵塞的排水系统、积水成河的街道、频频爆胎的车主,以及层层补丁的柏油路,都成为交通瘫痪的导火索。坑洼不平的道路不仅损坏车辆,更是导致意外事故的潜在凶手。
问题是,这种“糟糕的路况”已成为大马司机的日常,而相关政府部门的态度却令人费解。道路修修补补似乎成了“不得不做的例行公事”,而非追求长久改善的努力。难道某些官员也默许“Jangan Kerja Rajin”(别太勤奋工作)的消极哲学?又或者,是层层外包、偷工减料,导致本该坚固耐用的道路,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再次破损?
一些前线施工人员私下坦言,道路质量问题并非因为技术能力不足,而是监管体系松散,甚至掺杂利益输送。从石料、砂石、沥青的配比,到材料等级的缩水,一切都可能影响路面的耐久度。如果刚铺好的柏油路,没几场大雨就变成松散的砂砾,那真的是天气的错吗?
全球经验:道路建设不是“头痛医头”
几年前,我曾在台北街头偶遇时任市长柯文哲,见他带领技术团队在早晨高峰时段实地观察交通状况。他们发现,仅仅一个路肩设计过高,导致车辆转弯必须额外减速5秒,竟然引发长达10至15分钟的车流延误。发现问题后,团队迅速调整设计,改善通行效率。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城市治理的典范。
反观其他发展中国家,如雅加达、胡志明市,甚至非洲的坎帕拉、温得和克,其道路质量在近年来显著提升。当地政府普遍采用符合欧洲标准的高等级沥青,确保道路耐用性。同时,许多国家都会定期派出洒水车清洁路面,以防止垃圾堵塞排水系统,避免积水导致城市瘫痪。
吉隆坡:首都的“难堪”
然而,吉隆坡的道路状况却令人汗颜。尽管身为东南亚主要经济中心,许多街道依旧破烂不堪,甚至可谓“高知名度首都城市中最丑陋的道路”之一。即便是标榜“高端住宅区”的地区,路面坑洼、路肩崩塌、后巷塌陷的情况亦屡见不鲜。最讽刺的是,就算刚铺设不久的道路,也逃不过几个月后“千疮百孔”的命运。
试问,这究竟是谁的责任?相关部门是否应该派团队到越南考察,看看人家是如何建设和维护道路的?
道路建设:国家竞争力的象征
无论是公路还是铁路,基础设施的质量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福祉。更重要的是,道路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形象,是对外展示治理能力的“国家名片”。“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政府真的理解了吗?
遗憾的是,当政府连保障安全饮用水都无法有效落实,谈何在基础建设上精益求精?或许,政府将过多精力投入种族议题和民粹政治,而忽略了“偷工减料”才是影响社会进步的最大毒瘤。
他山之石:严管工程质量才是正道
近年来,中国实施免签政策,吸引大量国际游客前往考察其基础设施建设。从公路、铁路到绿化工程,标准极高。据当地导游介绍,中国政府对偷工减料的承包商绝不手软,一旦因低劣工程质量导致意外伤亡,承包商将面临法律制裁,甚至牢狱之灾。相比之下,马来西亚的公开竞标与施工监管是否也该加强?
道路质量与生命安全挂钩
高质量的道路不仅改善交通、减少维修成本、提升经济效率,更能直接降低交通事故率,这是任何政府都必须优先考虑的核心工作。可惜,当我们环顾全国,看着那些破损的柏油路,我们怎能不为道路安全感到担忧?更讽刺的是,在马来西亚,修路、疏通排水、市容清洁等基本市政事务,竟然要由国会议员出面才能解决!
最后的问题:政府,你们真的明白了吗?
马来西亚的交通死亡率居高不下,与道路质量息息相关。既然“要减少车祸,就必须提升道路安全”,那么政府是否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为何我们的柏油路依旧破败不堪?
这个问题,值得所有马来西亚人一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