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国行)在《2024年报》中披露了一项令人震惊的数据——超过六成的国人无法在紧急情况下拿出1000令吉的现金。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本地家庭财务储备的脆弱,也揭示了国人对金钱管理的普遍态度和观念。
存不到钱的原因:仅仅是理财不当吗?
当谈及“没有存款”这个问题,许多人直觉认为是理财能力差或消费过度,但现实往往更复杂。许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困境并非单纯的“花得多、赚得少”,而是入不敷出,甚至连基本生活开销都难以维持,更别提存钱。
以笔者的一位朋友B为例,他与妻子的家庭月收入超过1万令吉,但在吉隆坡抚养两个孩子,生活压力依然沉重。他尝试记录家庭固定开销,发现每个月的房贷、车贷、保险、学费、生活费几乎耗尽所有收入。此外,B还需供养双亲,日常消费必须精打细算,才能勉强存下一点积蓄。若一家人偶尔外出用餐,一顿饭轻松破百,频率稍高便超出预算。
对于许多国人来说,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生活成本的攀升。房租、交通、孩子教育、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许多家庭连维持日常生活都感到吃力,存款更是一种奢望。正如不少人感叹的:“不是不想存,而是根本没钱可存。”
消费观念的影响:活在当下 vs. 未雨绸缪
除了收入不足的现实压力,也有部分人选择“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费方式。他们认为“钱是赚来花的”,相比存钱,更愿意享受当下,即便收入有限,也要维持精致的生活。
例如,一些年轻打工族的薪资只能负担一辆 Myvi,却坚持贷款购买Vios,甚至选择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奢侈品。他们更在意即时满足,而非长远规划,因此储蓄习惯较差,预算管理松散,最终陷入月光族的循环。
此外,一些原本有存款的人,也可能因突如其来的变故(如家人生病、失业、意外开销)而在短时间内耗尽积蓄,再次回到财务零起点。这类情况也凸显了建立“应急基金”的重要性。
“应急基金”为什么重要?
应急基金,是个人理财中最基础却最关键的一环。它的作用在于,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你仍能维持基本生活,不必为了渡过难关而借钱或透支信用卡。这笔钱不仅是经济上的保障,更能让你在困难时刻保有尊严。
那么,应急基金应该存多少?
一般建议,至少存下3到6个月的基本生活开销。如果你的每月开支为3000令吉,那么应急基金的目标应设定在9000至18000令吉。虽然这个金额不小,但它不需要一次性存好,而是可以循序渐进地累积。
如何培养储蓄习惯?
许多人高估了自己的理财自律性,低估了日常琐事对存款计划的干扰。为了确保自己能坚持存钱,可以尝试自动转账,在每月发薪日当天,银行自动将固定金额转入储蓄账户,这样就能强迫自己存钱,避免薪水一下子就被花光。
结语:存款不仅是数字,更是底气
财务自由的第一步,是拥有足够的存款,应急基金所提供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安全感,更是让你在面对生活风雨时,能够保持从容的底气。建立良好的理财习惯,不仅能让你避免财务危机,更能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坚实的经济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