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砂拉越的历史长河中,学生运动曾掀起两次波澜壮阔的罢课行动——1951年的10.29罢课和1955年的3.30罢课。其中,3.30罢课以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成为砂拉越学生运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国际背景:反殖反帝浪潮的催化

20世纪中叶,亚非拉各国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更是极大地鼓舞了砂拉越人民,推动了本地的反殖民斗争。在这一背景下,英殖民当局感受到统治地位的威胁,开始加紧压制各类进步活动,尤其是处于斗争前线的学生群体。

殖民政府推行奴化教育,限制华校董事会权力,开除进步教师,解散学生自治会,并从香港聘请旧中国国民党及本地反共分子担任华校教师,以削弱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反殖思想。

导火索:对压制的愤怒爆发

1954年下半年,国民党分子黄中廑被任命为古晋中华中学校长,他以高压手段打压学生的正当权益,引发学生不满。

1955年初,初中学生针对英语和几何教学方法提出改进建议,却遭到黄中廑训斥,甚至被斥为“胡闹”。3月中旬,二下乙班学生再次要求改善几何教学或更换教师,非但未获回应,反而三名学生代表——张本仁、庄金明、王祚英被开除。作为抗议,该班学生在校园内静坐罢课。

高中生得知后,为声援初二下乙班的同学,派出黄纪作、叶存厚、陈胜新等人组成代表团,与校方交涉,要求撤销开除决定。然而,学校非但不理会,反而宣布开除18名代表团成员。这一决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955年3月30日,古晋中华中学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罢课行动。

罢课行动:组织严密 声势浩大

当时,古晋中华中学共有1300多名学生,而罢课当天,只有百余人到校,许多班级仅有一人上课,学校几乎陷入瘫痪。

罢课斗争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由文铭权直接领导,成立了七人领导小组,包括黄纪作、王馥英、赖介元等人。同时,砂拉越解放同盟也成立公开与秘密领导小组:

  • 公开领导小组 由黄纪作等人负责,争取家长和社会人士支持,并与有关当局交涉。
  • 秘密领导小组 由杨柱中、黄纪晓、洪楚廷、蔡珠娥、陈金美等人组成,负责学生间的团结与协调。

罢课期间,全体同学被分为百余个学习小组,在各自家中继续上课,由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除正规课程外,还增设政治课。此外,学生们组织旅行、体育、文娱、野外活动,举办演讲、作文比赛,并有计划地前往农村宣传,增强社会影响力。

罢课胜利:学生力量的胜利

在“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指导下,罢课行动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校董及社会人士的支持。经过47天的坚持,校方最终妥协,接受学生诉求:

  • 恢复被开除的学生代表学籍;
  • 认可改善教学方法的合理要求;
  • 罢免黄中廑校长,由林郁初接任。

全体学生无条件复课,罢课斗争取得全面胜利。

历史意义:燃起更广泛的斗争火焰

3.30罢课不仅是一次学生权益的胜利,更极大地提升了砂拉越解放同盟的声誉,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斗争培养出大批优秀学生领袖,他们后来活跃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民族解放斗争及各条战线,为砂拉越的社会变革作出重要贡献。

70年过去,昔日那些风华正茂的斗士,有的已长眠地下,如叶存厚、杨柱中、王祚英等人,他们在五十多年前便壮烈牺牲;黄纪作,这位曾叱咤风云的学生领袖,也在数年前离世。据悉,文铭权、王馥英、洪楚廷仍健在,但均已步入九十高龄。

回望这段历史,令人感慨万千。然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1955年3.30罢课的壮举,必将在砂拉越人民的斗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4o

上一则新闻亚庇骑士撞车自摔暴怒 起身狂砸车窗
下一侧新闻地震引发曼谷商场大逃难 台湾人“大吼”旁人听话跟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