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医疗保险是大马中产阶级的安全网,让人们在政府与私立医疗之间找到平衡。然而,近年来保费暴涨,昔日可负担的保障逐渐演变成一场“富人的游戏”。一份曾经3000令吉的保单,如今已飙升至4000令吉,未来呢?6000令吉?1万令吉?当越来越多人无奈断保,我们是否正步入人人自危的未来?

医疗保险费飙升并非突如其来的危机,而是多年累积的问题。2025年,保费预计上涨高达30%,主因是索赔激增以及私立医院医疗费用的持续飙升。国家银行(BNM)虽在2024年12月推行临时措施,将保费调整分摊三年,并确保至少80%投保人涨幅低于10%,但能否真正遏制涨势,仍是未知数。与此同时,政府、保险公司和私立医院共同出资6000万令吉推动医疗改革,但面对庞大的医疗成本,这是否只是杯水车薪?

骨牌效应:保费上涨的连锁冲击

当医疗保险的成本失控,影响的不只是个人,而是整个社会。保费飙升的后果,正如骨牌般一张接一张倒下——

第一张骨牌:中产阶级断保潮

中产阶级一直是医疗保险的主力群体。然而,当保费增长远超收入增长,越来越多人选择退保,转而依赖雇主提供的团体保险。但团体保险并非长久之计,一旦离职,保障便荡然无存。更严重的是,健康投保人的流失将迫使保险公司向剩余投保人收取更高保费,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张骨牌:公立医院的承压

当大量中产阶级涌向政府医院,原本已人满为患的公立医疗体系将承受更大压力。如今,政府医院长期面临人手不足、资源紧张、候诊时间过长的问题,若就医需求激增,医疗质量下降将成必然。最终,受影响的不只是中产阶级,还有原本极度依赖公立医疗的低收入群体。

第三张骨牌:保险行业的调整与风险

医疗保险本应是风险分摊机制,但当健康投保人纷纷退保,保险公司为了维持盈利,只能提高承保门槛、缩小保障范围,甚至增加自付额。医疗保险逐渐从“基本保障”演变成“高端奢侈品”,让真正需要保障的人反而买不起、用不起。

第四张骨牌:医疗费用失控

保费上涨的根源之一,是私立医疗费用的飙升。部分医院为增加收入,对投保患者安排昂贵检查和治疗,抬高医疗成本,进而推高保险索赔金额。虽然国家银行已推出缓解措施,但若医疗收费机制不透明、药价持续上涨、医院运营成本节节攀升,保费终将陷入无休止的上涨循环。

第五张骨牌:保费,究竟流向何方?

尽管保险公司频频以“索赔增长”为由提高保费,但其利润却在不断攀升。从业者奢华的生活方式,似乎并未受到“赔付压力”的影响。那么,投保人缴纳的高额保费究竟被如何分配?它是否真正用于保障,还是被转移到其他领域?如果保险公司持续扩大利润,投保人又是否只是“无奈买单”?

如何阻止骨牌继续倒下?

  1.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府应推动更公平、透明的保险机制,确保保费增长合理,避免保险公司滥用风险分摊机制。
  2. 公立医疗资源优化:政府医院需要增加预算、提升医疗效率,以应对可能激增的患者数量。
  3. 控制私立医疗成本:监管机构应加强医疗费用透明度,防止医院过度医疗,提高医疗定价的公正性。
  4. 鼓励健康生活:推动全民健康计划,减少慢性病发病率,从根源上降低医疗成本。
  5. 建立可持续医疗基金:借鉴其他国家经验,设立医疗储备基金,以应对未来医疗开支增长。

当骨牌一张张倒下,医疗保险究竟是全民的安全网,还是少数人的特权?谁该为这一切负责?谁又能真正改变?当最后一张骨牌倒下,受害的会是你、我,还是整个社会?

在这场风暴中,我们还能找到一条通往可负担医疗的出路吗?

上一则新闻安华应该多想想 自己算漏了什么
下一侧新闻你能立刻拿出RM1000吗?大马人的钱去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