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本是为风险兜底,如今却成了投保人承担保险公司风险的工具。
日前,大马保诚保险公司(Prudential Malaysia)宣布,由于索赔率较去年增长19.6%,将于下月起上调医疗保险费。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震撼弹,掀起市场热议,更让无数投保人感到愤怒与无奈。
投保人为“未来风险”买单,还是替保险公司兜底?
医疗保险的初衷,是让投保人未雨绸缪,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庞大医疗开销成为沉重负担。然而,如今的现实却极具讽刺意味——投保人交出的保费,不再是用来保障自身风险,而是为保险公司维持盈利买单。
保险公司一方面宣称医疗通胀、索赔率上升导致营运成本飙升,必须调涨保费,另一方面却仍在市场大张旗鼓地招揽新客户、扩展业务版图,甚至公布可观的盈利报告。这究竟是保险,还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保险公司的“专业计算” 到底算给了谁?
保险业本应是风险管理的专家,拥有庞大的精算师、会计师和财务团队,通过精密计算来预测未来风险、评估投资回酬,并设定合理的保费。然而,当保险公司面对医疗成本上升、索赔率激增等挑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解决方案竟然是直接转嫁成本给投保人——这合理吗?
若风险早已被纳入保险公司的长期规划,为何今天却成为调涨保费的理由?更何况,普通投保人并不具备保险公司的专业精算能力,签下合约时,他们无法预测未来的保费涨幅,更不知自己能否持续负担这份“保障”。
医疗保险:从安全网变成财务陷阱?
医疗保险原本应是抵御风险的防护网,如今却演变成另一场不可预测的财务危机。每一次保费上涨,投保人的生活压力就随之加重。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医疗保险不是奢侈品,而是生病时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每月缴纳保费,本以为自己得到了保障,谁料想,一旦生病尚未到来,保费先行上涨,让人骑虎难下。
要么被迫咬牙继续缴纳高昂保费,要么无奈选择退保,陷入更大的医疗财务危机——投保人真的还有选择吗?
保险公司不能“只赚不赔”
如果一家自助餐厅因为顾客食量大,吃得多,导致经营亏损,转而要求顾客补贴成本,这显然是荒谬的。而如今,保险公司用同样的逻辑来涨价,居然成了“理所当然”?
商业运作的基本原则是风险共担,没有哪门生意可以只赚不赔。保险公司既然收取了保费,就应当承担相应的风险,而不是在出现挑战时,把责任推回给消费者。这种“输打赢要”的商业模式,不仅不公平,更违背了契约精神。
弱势投保人,如何自保?
在保险条款复杂、法律保护不足的现实下,投保人往往处于绝对弱势。所谓“签署合约即代表理解并接受条款”,在现实中往往只是一纸空谈。当保险公司决定调涨保费时,投保人除了被迫接受,要么退保,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保险,本应是民众在医疗风险面前的保护伞,而不是一张无法预测的财务枷锁。如果保险公司只想着维持盈利,却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投保人终究会问:买保险,真的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