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瘦身,还是健康陷阱?

社交媒体上,各种“减肥神药”广告铺天盖地——只需喝一杯咖啡、含一颗糖,甚至不用节食、不用运动,就能轻松甩掉脂肪,甚至还能“排毒养颜”。听起来诱人,但你是否想过,这些“神奇”产品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风险?

近年来,已有多起案例显示,不少消费者因服用含违禁成分的减肥产品,导致肝损伤、心血管疾病,甚至肾衰竭需长期洗肾。当你拿起这些“速效瘦身”产品时,是否意识到,你可能正在吞下未知的健康隐患?

市场上的四大假药类型:你买到的究竟是什么?

假药种类繁多,它们披着不同的外衣,侵蚀着大众健康。要想避免中招,先了解常见的假药类别及其危害至关重要。

1. 掺杂非法成分的假药

这类产品往往号称“天然草本”、“祖传秘方”,但实际上含有超标甚至违禁的成分,如:

  • 西布曲明(Sibutramine):已被多国禁用,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甚至中风。
  • 利尿剂(Diuretics):表面上减轻体重,实则引发脱水、电解质失衡。
  • 类固醇(Steroids):可能造成激素失调,影响免疫系统。
  • 重金属:部分非法产品含铅、汞等毒性物质,长期服用可致神经损害。

这些成分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惊喜”效果,但长期使用会对心脏、肝肾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

2. 非法自制药与贴牌(OEM)产品

如今,制药仿佛变得和开网店一样简单——找到工厂、选个配方、换个包装,加点营销,就能摇身变成“医学专家”。但真正的药品研发,需要庞大的科学研究、临床试验及严格监管。

很多OEM产品未经审批,质量无法保证,甚至使用回收药品或工业原料加工。更可怕的是,出了问题,你甚至找不到投诉对象,因为政府根本查不到这些商家的资料!

3. 假冒品牌药

一些不法商家直接仿冒知名药品,外包装看似正规,实则可能无效甚至含有错误成分,引发严重副作用。例如:

  • 假冒降压药:导致血压失控,引发中风。
  • 假冒糖尿病药:使血糖剧烈波动,甚至致命。

4. 走私药与“水货”

许多人误以为“水货”只是未在本地注册的进口药,实际上,走私药往往未经检验,运输条件不稳定,可能在高温潮湿环境中变质,甚至被掺入假成分。以为买到便宜正品,实则吞下了质量未知的药物

为什么假药层出不穷?你为什么容易被骗?

  1. “速效”心理:多数人希望快速减重,于是轻信“懒人减肥”产品,最终掉入假药陷阱。
  2. 社交媒体推波助澜:网红、商家夸大宣传,甚至隐瞒成分,让消费者放松警惕。
  3. 销售渠道隐蔽:社交平台、电商、私人微商等渠道让监管难以彻底取缔。

如何避免买到假药?牢记这三步!

1. 确认药品是否获得 NPRA 注册

在马来西亚,所有合法药品和保健品都需经过国家药品监管机构(NPRA)批准

  • 查询方式:访问NPRA官网,输入MAL 号码或产品名称,核对是否注册。
  • 警惕以下情况:查询不到信息、注册号与包装不符——极可能是假药或非法产品,应立即停用!

2. 扫描药盒上的 Hologram 防伪标签

即使某款药品已注册,也不能掉以轻心!市场上仍有不法商家仿冒正规药品,所以政府推出了Hologram Meditag 防伪标签

  • 使用 FarmaChecker 应用(Google Play / App Store)扫描 Hologram,确认药品真伪。
  • 核对信息:扫描结果与药品名称、品牌是否一致?若不符,可能是假货!

3. 丢弃药盒前,务必破坏 Hologram 标签

很多人随手扔掉药盒,但不法分子可能回收药盒,将 Hologram 贴到假药上,再次兜售
正确做法:丢弃前剪毁 Hologram,避免被非法利用。

总结:守护健康,远离假药!

拒绝“速效”宣传:健康管理需要时间,“三天暴瘦”都是骗局
认准 NPRA 注册与 Hologram 防伪标签:查询注册号、扫描防伪码,辨别真伪。
只从正规渠道购买:避免社交媒体、电商、私人微商等不明来源的药品。
出现异常反应,立即就医:头晕、心悸、恶心、肾功能异常,停用药品并求医!

市场上假药横行,因为有人铤而走险谋取暴利,而消费者的“速效”心理正是他们的机会。面对这些“神奇产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 为什么它承诺速效?
  • 为什么它没有注册?
  • 为什么它只在网红或微商手中销售?
  • 为什么它比正规药品便宜?

当你看清假药的套路,就能远离健康风险!

上一则新闻司机刷卡失败不知情 竟被油站公开示众
下一侧新闻汽车也能“搭船”?大马女子运Axia横渡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