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幼儿时,玩耍和互动要格外小心。一些看似无害的游戏,可能导致幼儿手部脱臼,尤其是1至5岁的孩子。急诊科医师指出,常见的手部脱臼情况被称为“保母手”或“扯肘症”,又称为“桡骨头端脱位”(radial head subluxation)。家长稍不注意,就可能在玩耍中拉伤孩子的手臂,导致脱臼。
什么是保母手?
急诊医师翁梓华解释,保母手的发生是由于幼儿环状韧带尚未完全发育,导致桡骨头容易因拉扯力量而滑脱,形成半脱位状态。当桡骨被韧带卡住时,孩子因疼痛而将手打直、手心朝下,不敢移动。
常见诱发动作
导致保母手的关键在于“拉扯”动作,以下四种情境最容易发生:
- 过马路时突然拉扯手腕:例如快速牵引以避免危险。
- 玩转圈圈游戏:成人拉着孩子双手旋转。
- 飞高高游戏:将孩子提起并抛向空中。
- 孩子跌倒时猛拽手臂:试图拉住避免摔倒。
如何应对保母手?
翁梓华表示,保母手的处理方法相对简单,但需要技巧。医师会固定幼儿手肘,外翻前臂并向上折起进行复位。由于复位时会引发疼痛,孩子往往会大哭,手部也会继续维持在“不痛”的姿势。因此,是否复位成功,有时不易立即判断。
为确认复位效果,医师建议复位后让孩子稍作休息,再尝试让他们用受伤的手玩手机或拿东西。如果手能正常活动,就表示复位成功。若复位后仍无法活动,建议尽快就医并拍摄X光检查,以排除骨折的可能性。
如何预防保母手?
要避免保母手,家长应养成良好习惯:
- 牵手时拉手掌而非手腕,并尽量扶住手臂。
- 避免高空抛举或旋转游戏,减少拉扯手臂的机会。
- 孩子跌倒时扶腋下,而非猛拉手臂。
年龄差异要注意
保母手多见于1至5岁的幼儿,因为此时环状韧带尚未完全发育。如果6至10岁的孩子发生类似症状,更可能是骨折而非脱臼,需及时就医检查。
照顾幼儿时,要特别注意互动方式,避免用力拉扯手臂,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