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种族主义报告震撼揭露,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种族和宗教煽动事件愈演愈烈。数据显示,这类事件占所有种族宗教问题的15%,共计11宗,位居第二,成为社会分裂的重要根源之一。

议题被操弄,种族化风波频发

报告指出,许多原本与种族或宗教毫无关联的议题,因特定人士的操弄和曲解,最终被转化为激化族群矛盾的导火索。

“在马来西亚,种族和宗教煽动往往是刻意制造的。有些政治和社会人物故意扭曲议题,从种族或宗教角度挑起恐惧和对立情绪。”

即便是原本中立的事务,如行政决策、商业纠纷或社会议题,也常常被包装成种族或宗教争议,迅速发酵为全国性风波。

公益行为竟引发宗教对立

报告援引一则典型案例:某啤酒公司捐款支持社区计划,原本是单纯的公益活动,却因受惠对象为华文学校而被炒作为挑战国家主要宗教信仰,激起舆论风波。

尽管华文学校多次声明其语言导向属性,与特定种族无关,但部分政客依然将其种族化,刻意渲染其对马来西亚文化的“威胁”,令误解愈加根深蒂固。

穆斯林受压迫论调层出不穷

报告进一步揭示,部分宗教敏感事件更是被刻意操作为“穆斯林受压迫”论调,制造社会恐慌。

2024年2月,霹雳州一座祈祷室因违建而拆除,获得宗教裁决委员会批准。然而,一些煽动者却扭曲事实,宣称这是对马来穆斯林信仰的“攻击”,引发社会愤怒。

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如“KK Mart袜子风波”中,因袜子上印有“Allah”字样而引发骚乱,甚至出现暴力袭击事件。部分政客更是借机炒作,将原本是商业监管失误的问题包装成对伊斯兰信仰的侮辱,制造族群对立。

清真认证争议:经济问题变种族冲突

报告还指出,清真认证争议同样成为政治操弄工具,原本属于监管和经济范畴的议题,因种族化言论而变得对立。

政治操弄:族群矛盾成为转移焦点的工具

“政客们利用种族叙事,成功地将民众的不满从治理缺失转移到族群矛盾上,进一步削弱社会信任。”

这种手段不仅转移了公众注意力,也阻碍了政策改革与经济发展。政客们通过煽动族群对立获取短期政治红利,却让国家治理陷入困境。

破局之道:负责任的领导与批判性思维

报告警示,如果继续放任这类操弄行为,我国将陷入族群与宗教身份凌驾理性治理的风险,最终导致国家停滞不前。

要破解这一恶性循环,马来西亚必须倡导负责任的政治领导,强化媒体问责机制,并培养公众批判性思维。唯有如此,才能遏制族群对立的扩散,推动国家迈向真正的团结与进步。

上一则新闻女子晒甜蜜被求婚视频 惨遭前任杀害
下一侧新闻古晋廉价酒店女尸案 25岁有前科男子被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