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一名巫裔教师对华裔学生喊出“回中国”,这一事件再次掀起舆论风暴。短短一年内,这已经是第二起引发种族争议的校园事件。教育,本应是播撒知识与包容的园地,如今却因个别教师的言论蒙上阴影。

教师的责任与教育的困境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价值观的塑造者,理应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然而,一句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回中国”,不仅违背职业道德,更深深刺痛了社会的敏感神经。这样的事件,暴露出教育体系内潜藏已久的问题:部分教育工作者是否真正理解多元文化共存的意义?

回顾2008年,柔佛古来东姑阿都拉曼太子国中的校长茜蒂英莎,曾因相似言论引发全国关注。尽管社会反响强烈,校长却仅仅被调职,没有面临实质性惩罚。反倒是愤而创作短片《Nah!》的黄明志,因表达不当被煽动法令对付。这种“双重标准”至今仍让人质疑法律的公平性。

公务员体系的保护伞

为何类似事件屡屡发生,而涉事者却能安然无恙?答案或许在于公务员体系的特殊地位。身为“铁饭碗”的公务员,即便出现问题,往往也能轻松避过惩罚。公务员的地位稳固,使得部分人产生了“不必担心后果”的侥幸心理。

这一体系的根基不仅在于稳定的工作和退休保障,更在于多年来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纵使政权更替,公务员队伍却不受实质性影响。在现有政治格局下,任何触动公务员权益的举措,都可能引发不满甚至反制。这使得即便新政府上台,也难以根除根深蒂固的问题。

深层根源:历史积累与现实困境

长久以来,族群议题在政治角力中被不断放大,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这种思维不仅影响了社会氛围,也逐渐渗透到公务员队伍中。尽管政权更替,但旧有的种族偏见和思维模式仍未被彻底清除。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若自身存在种族偏见,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价值观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如果在校园中接触到歧视言论,难免形成偏激观念,甚至在成年后将其延续到社会中,形成恶性循环。

从根本上破除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一循环,仅仅处理个别事件远远不够。我们需要从教育理念和公务员管理机制两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培训应注重多元文化教育,提升职业素养,杜绝种族偏见。其次,公务员纪律管理必须严格,杜绝“护短”文化,对任何破坏社会和谐的言行零容忍。

近年来,普通民众因不当言论或行为而受到法律制裁,而涉及种族歧视的公务员却屡屡全身而退。这种不平衡不仅动摇了公众信心,更助长了负面情绪的扩散。团结政府若要真正兑现“昌明”的承诺,就必须敢于揭开公务员体系的保护伞,勇于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唯有如此,社会方能朝着真正平等、包容与和谐的方向迈进。

上一则新闻天价名牌货被一扫而空 古晋店主悬赏RM5000抓贼
下一侧新闻安装人员管线接错 女子一家喝5年“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