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携手西北师范大学,近日发布了大陆首款自主研发的碳-14(C-14)核电池——「烛龙一号」。这是全球首个基于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的碳-14核电池,标志着中国在核电池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据悉,这款核电池具有超长续航能力,理论上可持续放电上千年,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物联网装置,甚至能够在月球、火星等极端环境下稳定供电。
「烛龙一号」是无锡贝塔与西北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历经数年联合攻关的成果。由于碳-14的半衰期长达5730年,使该核电池具备数千年的理论寿命。此外,它能够在-100℃至200℃的极端温度下正常工作,拥有2200mWh/g的超高能量密度,且在50年的设计寿命周期中,性能衰减率低于5%。

在医疗领域,「烛龙一号」可为脑机接口(BCI)、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设备提供长效能源,减少频繁更换电池的困扰。在物联网应用中,该电池能够支持大规模传感器网络长时间运行。同时,在深海探测、极地科研及月球和火星探测任务中,这种核电池可以作为免维护的长期供电方案。
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碳-14核电池项目负责人蔡定龙表示,团队将继续优化核电池的体积和成本,预计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升级版「烛龙二号」,其体积仅有硬币大小,进一步提升便携性和实用性。
碳-14,也称放射性碳,是碳元素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于1940年2月27日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丁・卡门(Martin David Kamen)和萨姆・鲁宾(Sam Ruben)首次发现。碳-14的原子结构包含6个质子和8个中子,半衰期约为5730±40年。其衰变过程为β衰变,最终转化为氮-14原子。碳-14主要由宇宙射线撞击大气中的氮原子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