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安莎娜广场连锁超商内,一起因斋戒月进食引发的掌掴事件闹得沸沸扬扬。65岁穆斯林男子阿都拉扎因掌掴一名21岁华裔男子,被控触犯刑事法典第323条文(蓄意伤人)。然而,案件在法庭上出现戏剧性转折——被告虽一度认罪,但因对案情有异议,最终被裁定“获释但不代表无罪”(DNAA)。此举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法庭裁决引发疑惑 律师释疑DNAA
针对这一备受关注的裁决,执业律师周本兴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看法,解释“获释但不代表无罪”(DNAA)的法律含义。他指出,DNAA并不代表被告无罪,而是案件可能因证据不足、程序瑕疵、健康或人身安全因素,或是检方决定而暂时中止。
他进一步说明,当证据不足或发现新证据时,案件往往需要重新审查。此次案件中,被告阿都拉扎在法庭上曾质疑案情,认为受害人脸部并未肿胀,明显对指控有意见。
四大原因导致DNAA裁决
周本兴详细解释了法庭做出DNAA裁决的四大原因:
- 证据不足或新证据浮现
当原有证据不足,或有新证据需要进一步调查时,法院会选择暂时获释,以保留日后重新起诉的可能性。 - 司法程序存在问题
如果发现被告在非自愿情况下认罪,例如受威胁或心理压力,法院将不接受这样的认罪声明。此次案件中,阿都拉扎因不想麻烦儿子而选择认罪,存在“有条件认罪”问题,法院因此不予接受。 - 健康或人身安全考量
如果被告在拘留或审讯期间受到不当对待,法院会要求进一步调查,以确保程序公正。 - 检察机关决定
在某些情况下,检方可能暂时中止起诉,但保留日后重新提控的权利。这类情况往往是出于案件复杂性或调查尚未完成的考量。
案件始末:认罪反悔引发法庭波折
事件发生于3月16日下午3时45分,21岁华裔男子在超商内用餐时,遭65岁穆斯林男子质问为何在斋戒月进食,并当场掌掴,导致脸部肿伤。
在法庭聆讯中,阿都拉扎原本认罪,但听取控方陈述案情后,却对“脸部肿伤”描述提出质疑。由于被告对案情有异议,推事当场撤回认罪决定,要求其聘请律师重新审讯。
随后,阿都拉扎因担心影响儿子上班,再度要求认罪,但推事指出不能接受“有条件的认罪”,最终案件改为“获释但不代表无罪”(DNAA),以便进一步调查。
律师呼吁正确理解DNAA概念
周本兴最后强调,DNAA并非免罪证明,案件仍有重新提控的可能。他呼吁公众理性看待法庭裁决,等待进一步调查结果,不应轻率断定被告是否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