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马来语充满热忱,中国学生善用科技克服资源限制,并与马来西亚人交流,以提升自己的马来语流利程度。

对21岁的唐欣怡(译音)而言,中国学习资源的匮乏并未成为障碍,反而促使她利用科技作为学习外语的工具。

学习马来语已有四年的她,以实际行动展现对这门语言的热爱,并为自己取了一个马来名字“阿旺”(Awan)。

她表示,尽管许多学生选择学习法语或俄语等语言,但她决定学习马来语,因为她对马来西亚有所了解,而马中关系也日益紧密。

“特别是现在,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去年是两国建交50周年,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人文交流。”

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唐欣怡在接受《新海峡时报》采访时提到,她自小就对马六甲这座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城市有所认识。

“我很喜欢在那里度过的时光,因此选择学习马来语。”

立志成为翻译员的她坦言,中国缺乏马来语学习环境,这对她来说是一项挑战。

“掌握一门语言,沉浸式环境至关重要。因此,我也借助社交媒体学习,并结识马来西亚朋友。每次与他们交谈时,都是一次练习马来语、学习正确用法的机会。”

去年,她曾在理科大学修读了为期四个月的课程。

同样来自中国传媒大学马来文系的杨启航(译音),也为自己取了马来名字“峇哈里”(Bahari)。

他坦承,学习马来语充满挑战,因此他常借助科技和网络寻找额外的学习资源。

“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使用语言学习应用程式,但马来语相关的应用程式较少。因此,我们主要依靠纸笔记录单字,以帮助记忆,而不是在网络上搜索。”

他补充道,他也通过社交媒体学习,例如观看马来语YouTube视频,以加强语言能力。

上一则新闻夫妻发生车祸不幸丧生 留下13岁儿
下一侧新闻告别式毛巾能用吗 习俗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