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社交场合,人们常听见开豪车的朋友或亲戚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高端座驾,并非完全出于喜好,而是“被迫”迎合社会风气。在某些行业,尤其是推销领域,昂贵的座驾往往被视为成功的象征,能帮助吸引客户,甚至更容易拓展事业。
豪车=身份?还是社会压力?
随着物质主义盛行,加上广告营销的推波助澜,汽车早已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例如,马赛地往往被视为成功企业家的标配,使得许多人将“拥有豪车”列为人生目标。
如果一辆豪车能激励个人努力拼搏,进而实现事业成就,那或许无可厚非。但现实是,有些人尚未具备足够的经济能力,仅仅为了追求身份认同,便贸然负债购车,导致财务压力倍增。
购车容易,养车难
买车并非一次性消费,除了每月贷款,还需承担汽油、维修、路税、保险等一系列开销,甚至遇上零件损坏时,还得支付高昂维修费。然而,许多人只看见豪车的风光,却忽略了高端车型的养护成本,最终让自己陷入财务困境,甚至不得不亏本卖车。
豪车梦碎:现实的代价
一名男子在 TikTok 分享他的亲身经历。他在三年前购买了一辆马赛地 G-Wagon,起初感到无比自豪,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单是加满一缸 RON 97 汽油就要 350 令吉,而每年的保险费用更是高达 3 万令吉。高昂的养车成本让他不得不节衣缩食,甚至到了月底只能靠泡面度日。
最终,在经济压力下,他不得不卖掉爱车。然而,令他震惊的是,这辆原价 145 万令吉的豪车,三年后市场价竟只剩下 67 万令吉,亏损高达 78 万令吉。出乎意料的是,卖车后,他反而松了一口气,不必再为昂贵的养车费用焦虑,尽管少了光鲜外表,但生活质量反而提升,人也变得更轻松自在。
盲目跟风,反成负担
除了自身欲望,一些人购车的决定更是源于家庭的期望与压力。一名工程师在 Threads 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的月薪 3500 令吉,原本打算购买经济实惠的国产车,但家人坚持认为“工程师不该开国产车”,在家人的施压下,他最终购买了一辆本田轿车,每月需偿还 1000 令吉的贷款。由于公司迟迟未调薪,再加上日常开销,他逐渐陷入财务困境,生活压力剧增,让他感到后悔与苦恼。
理性消费,拒绝被物质绑架
汽车的本质是代步工具,目的是让人们方便出行。然而,从上述案例可见,盲目追求豪车,反而让人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甚至影响生活质量。这种“被物质绑架”的现象,反映出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真正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理财意识,清楚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量力而行,而不是在盲目消费后,才惊觉自己无力承担后续支出。否则,不仅可能陷入债务危机,更可能因此影响心理健康,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