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占据全球汽车市场主导地位的德国和日本品牌,近期在多个国际市场面临中国电动车的强劲挑战。德媒报道称,随着东南亚市场的快速增长,价格更具竞争力、品质持续提升的中国汽车销量激增,迫使德国车企重新思考如何保持品牌优势,并权衡降价是否能帮助它们突围。
《德国之声》报道,新加坡一直是德国汽车品牌在东南亚的重要市场。然而,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品牌新车注册量已从一年前的32%下降至28%,而同期中国品牌的新车注册量则从5.9%大幅增长至18.2%。日系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也呈现明显下滑趋势。
在马来西亚市场,情况类似。当地汽车协会的数据显示,宝马(BMW)销售市占率从1.5%略微下降至1.3%,而马赛地(Mercedes-Benz)和福士伟根(Volkswagen)也出现下滑。在菲律宾,德国品牌的销量下降更为显著,宝马销量减少近三分之一,福士伟根下降15%。作为东南亚汽车制造中心的泰国,德国汽车销量也持续下滑,目前已降至15年来的最低水平。
市场变化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中国汽车制造商。花旗集团的数据显示,中国近年来大幅扩大汽车出口,尤其在电动车(EV)领域增长惊人。例如,比亚迪(BYD)作为全球最大的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制造商,2023年在新加坡首次超越丰田(Toyota),成为最受欢迎的汽车品牌。同一时期,比亚迪在菲律宾的销量也大幅增长。
尽管德国品牌的整体市场份额在缩小,但分析人士认为,数据仍需谨慎解读。例如,新加坡政府实施“电动车早期采用激励计划”,补贴购车注册费,同时提高拥车证(COE)价格,这些政策有利于高端品牌,使宝马和奔驰得以维持市场地位。
欧盟–东盟商业理事会执行董事克里斯·汉弗莱指出,中国车企的主要目标是大众市场,而德国品牌专注于豪华车市场,受影响相对较小。然而,丰田和本田(Honda)等日系品牌面向大众市场,因此受到的冲击更为显著。
从2019年至2024年,日本汽车制造商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市场份额下降最为严重。面对中国汽车品牌的迅速扩张,一些国家已采取反制措施,例如欧盟近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理由是中国政府提供不公平补贴,扰乱国际竞争。然而,这类措施在东南亚实施的可能性较低。与此同时,中国车企也加快本地化进程,比亚迪已在泰国建立其在东南亚的第一家工厂。
《经济学人》指出,中国汽车工厂每年可生产近4500万辆新车,约占全球总销量的一半,但目前产能利用率仅约60%,显示中国的出口攻势尚未结束。未来几年,东南亚将成为中国汽车品牌的重要战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