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指出,无论地域、收入或生活质量如何,全球女性的平均寿命普遍高于男性。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相当复杂,长寿并不一定意味着生活质量更高。科学界的研究普遍认为,影响男女寿命差距的主要因素包括基因、荷尔蒙、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
旧金山加州大学神经学博士杜泊指出,女性比男性寿命更长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十分显著,即便是在饥荒、疫情或粮食短缺期间也依然存在。这种趋势不仅适用于人类,也出现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中。
尽管科学家们试图找出导致这一差异的确切原因,但答案仍不明确。南加州大学戴维斯老龄科学应用研究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贝纳永表示,女性虽然整体寿命较长,但健康寿命,即无重大疾病的生活年数,往往比男性短。
在研究长寿机制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基因可能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女性的X染色体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厘清。杜泊实验室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拥有两条X染色体并且具有卵巢的小鼠寿命最长,其次是拥有两条X染色体但具有睾丸的小鼠,而只有一条X染色体(XY组合)的小鼠寿命最短。这表明第二条X染色体可能在延缓衰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除了基因因素,雌激素在寿命上的影响也是研究重点之一,尤其是在免疫系统方面的作用。贝纳永指出,更年期前的女性免疫系统通常比男性更强大,能更有效应对疾病。整体来看,男性的免疫反应相对较弱,这可能导致其寿命较短。此外,研究表明,停经较晚(超过50岁)的女性寿命通常比停经较早者更长,因为更年期后雌激素浓度下降可能会削弱免疫系统。
行为模式也是导致男女寿命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杜克大学老龄研究专家博拉萨表示,女性吸烟和酗酒的比例普遍低于男性,而这些习惯对死亡率有显著影响。此外,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倾向于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例如系安全带、定期体检等。同时,女性通常更具社交倾向,使她们较少受到社交孤立和孤独的影响。2023年的一项研究分析发现,女性死于药物过量或自杀的可能性也较低。
社会环境因素同样影响寿命差距。芝加哥伊利诺大学社区健康科学教授村松直子指出,战争、枪枝暴力等问题对男性的影响更大。此外,在新冠疫情期间,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研究发现,男性更可能从事高风险职业,更容易暴露于病毒环境,或因无家可归、被监禁等因素增加死亡风险。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环境健康科学副教授艾伦科恩认为,影响男女寿命差距的因素复杂多样,涵盖基因、荷尔蒙、行为模式及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而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存在数千种不同的组合,共同决定了寿命的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