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一家咖啡机公司曾推出“零风险”投资计划,承诺每年最高可赚取20%利润,吸引大批投资者。然而,该公司在新冠疫情爆发后突然停止发放回酬,导致逾百名投资者累计损失高达430万令吉。
据了解,该公司曾在多家高级酒店及餐厅举办豪华宴会招揽投资者,声称会全权负责所有业务运作,投资者只需出资即可坐享回酬。这种模式让许多投资者深信不疑。
今日,逾50名投资者在大马国际人道主义组织(MHO)总秘书拿督希山慕丁、公关总监辜健鈫及华裔社会公关代表胡杰良的陪同下召开记者会,指控该公司涉嫌诈骗,并呼吁警方援引相关法律展开调查。
投资者自述受骗经过
其中一名投资者,47岁的保险中介黄先生透露,他在2018年得知该投资计划后,特意到公司总部考察,确认其运作后才投入4万5000令吉。
“公司提供多种咖啡机投资配套,但投资者必须先购买该公司的‘经营牌照’才可参与投资。每张牌照最低需购买5台咖啡机,最高可购买30台,投资金额越高,回酬越大。”
他表示,不同配套的回酬比例不同,但每三个月可获得一次回酬,最高年回酬可达20%。
然而,黄先生称,在收到约4000令吉回酬后,该公司于2020年以疫情冲击业务为由,暂停支付投资回酬。疫情结束后,公司仍不断拖延,最终在今年年初倒闭,他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另一名投资者,39岁的销售员王先生则表示,他在2019年经朋友介绍投资1万1000令吉,仅收到2000令吉回酬后,公司便停止付款,让他顿感受骗。
警方不作为引不满
MHO总秘书希山慕丁希望警方援引《刑事法典》第402条(欺骗)调查此案,而非因公司确实曾出售咖啡机就将案件列为“无进一步行动”(NFA)。
“关键问题不是他们是否卖了咖啡机,而是他们是否履行承诺交付回酬。”

此外,胡杰良指出,该公司财报显示,最初公司资产达1亿6800万令吉,但一年后仅剩11万7900令吉,资产离奇蒸发逾90%,引发对资金去向的质疑。
他还批评该公司的营销手法异常,因其并非直接销售咖啡机,而是强制投资者先购买“营业牌照”,才能进行投资。这种做法进一步加深外界对其商业模式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