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还是老的辣。前首相马哈迪几个月前在社交媒体轻轻一点,“中文招牌”议题立刻被炒成国家大事,至今余波未平。
他的政治徒子徒孙们,虽然在治理国家方面毫无建树,但在制造争议、分化社会上,却得到了真传。日前,一名极端政客在社交媒体上对霹雳爱大华巴刹的翻新招牌大做文章,质疑其采用三大语文而非单一马来文,并借机煽动民族情绪。
作为国会议员,却对几个中文字如此反感,这种狭隘思维,除了“极端脑残”,实在找不到更贴切的形容词。
华基政党忙接招,口水战全面开打
按照惯例,这类课题一旦被抛出,华社不得不被动应对,而华基政党也立刻忙着澄清、反击,企图洗刷“原罪”。
行动党的部长和议员们第一时间放下手头重要事务,慌忙辩解,还特意搬出吉兰丹郑和坊作为例子,强调那里有更多中文字,试图以此平息风波。但这样的回应,究竟是在显示伊党政府对中文的“宽容”,还是在提醒伊党注意吉兰丹的中文招牌?
另一方面,马华总会长魏家祥也趁机高调表态,强调当局曾提议拆除茨厂街的中文招牌,并豪言马华“会尽洪荒之力”阻止不公不义之事发生。然而,这番正气凛然的表态随即遭到当局否认,导致魏家祥陷入行动党猛烈围攻。
行动党与马华陷入无休止的互喷大战
行动党平日对伊党、国盟的极端言论反应温吞,如今却对魏家祥群起而攻之,从中央高层到地方议员纷纷加入炮轰行列,指责他制造族群对立,要求他公开道歉甚至辞职。
面对行动党的凌厉攻势,马华当然不甘示弱,立即火力全开,双方你来我往,互相指责,口水战比年初九的烟花还热闹。
与此同时,一些网红律师也来凑热闹,在马来社交平台发文,嘲讽大马人“不谙马来文”,并以三语招牌为“证据”,自称早有先见之明。然而,堂堂大律师竟然以招牌语言来判断人民的语言能力,完全无视宪法保障的母语权利,让人不禁质疑,这类华裔律师是否已沦为极端政棍的帮凶?
内斗不止,华社受害,谁才是最大赢家?
这场无休止的口水战,让媒体与社交平台的舆论空间臭气熏天,就连旁观的吃瓜群众也不禁皱眉。
华社常被讥讽“内斗内行”,如今看来,果然不假。一个中文招牌,竟能让两大华基政党自相残杀,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互相攻讦,不仅加深彼此仇恨,更严重分裂华社。这样的内耗,究竟能为华社带来什么好处?
更令人遗憾的是,行动党和马华的领袖们,都是政坛打滚多年的老油条,竟然轻易掉入对方精心设计的陷阱,让敌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成功挑起内斗,恐怕在幕后观战的始作俑者,已经笑到肚子痛。
现实危机当前,政客却沉迷内斗
在全球局势动荡的今天,大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特朗普2.0的回归可能引发新一轮贸易战,影响我国出口与经济发展。
- 高科技壁垒、AI产业挑战,对大马企业构成巨大冲击。
- 国内种族极端主义抬头,国盟与巫统不断炒作3R课题,伤害族群关系。
- 安华政府的外交困局,如何在国际风暴中稳住大马经济?
然而,行动党和马华的领导层却沉迷于内斗,无视企业与人民面临的生计问题,把宝贵的政治资源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口水战上,实在令人失望。
华社需要的是团结,而非无休止的争斗
如果行动党仅仅为了逼魏家祥道歉,那是否应该先向华社交代他们欠下的道歉?如果继续死咬不放,最终只会适得其反,让华社对两党都彻底失望。
时至今日,华社对于这类无意义的政治斗争已经深恶痛绝,然而,两党的领导层却仍然一无所悟,搞政治搞到如此脱离现实,让人不禁感叹:华社还能指望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