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本地新闻引发热议:一位年长者带着年幼孙子,对一只疑似即将被弃养的狗施虐、鞭打。这一行为迅速在网上引发谴责,不少网友愤怒留言,其中有人评论道:”这是坏人变老了。”

这句话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究竟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事实上,这两者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决定了其本质区别。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华人作家莫言曾在采访中提到,他的家乡流传着一句俗语:”人老奸,驴老滑,兔子老了鹰难拿。” 他认为,随着年龄增长,人更应保持一颗善良、真诚的心,而不应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变得”奸滑”。在他看来,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坚持少年时期的纯真,不忘初心,以赤子之心去观察、理解生活,并善待他人。

回顾自己的人生,莫言坦言,作为作家,他做过一些好事,也做过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但至少在70年的人生中,从未做过什么真正的坏事,这让他深感欣慰,无愧此生。

这一观点,实际上可以从儒家学派的哲学中找到对应的解释。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认为”老人变坏”是后天环境影响所致。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如果持这种观点,那便是”坏人变老”。此外,墨家学派提出”人性如素丝”,认为人性如同白纸,后天的经历和环境决定了最终的善恶。

一个人年老后变得”老奸巨猾”,如果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不伤害他人,那顶多只是经验丰富、懂得世故。但如果他将自身的阅历和手段用来欺压、伤害别人,那就称不上厚道了。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一个原本和蔼可亲的老人变坏,失去了应有的德高望重,甚至在道德上不如年轻人,这无疑让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如果一个人天性恶劣,只是随着岁月流逝变老,那么在合适的环境下,他仍会暴露出本性,展现出他的恶行。

至于如何区分”老人变坏”和”坏人变老”,关键在于他的先天本性与后天作为,二者对比之下,自然可见端倪。而在我国政坛,有一个鲜明的例子——前首相马哈迪。他既非”好人变坏”,亦非”坏人变老”,更谈不上是一张曾经纯净的白纸。

毕竟,对于这位百岁老人来说,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变”这个字。

上一则新闻带孩子去问神“嘴对嘴”操作 大马生物学博士很傻眼
下一侧新闻少女5年噩梦 60余人施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