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摄入塑胶微粒,专家建议民众减少食用贝类海鲜。
多项研究发现,塑胶微粒已广泛存在于食物、水、空气中,可能对健康造成威胁,包括慢性发炎、免疫系统疾病、失智,甚至癌症。胸腔暨重症专科医生黄轩表示,除了减少使用塑胶瓶装水、避免加热塑胶容器,饮食方面也应少吃贝类海鲜,以降低塑胶微粒的摄入量。「牡蛎、蛤蜊、淡菜等贝类,会累积大量环境中的塑胶微粒。」
塑胶微粒危害健康,可能诱发多种疾病
黄轩在社交平台上指出,科学研究已证实塑胶微粒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并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风险。
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减少塑胶微粒的摄入?他提出6种有效方法:
1. 避免使用塑胶瓶装水
研究显示,瓶装水的塑胶微粒含量远高于自来水。建议改用玻璃瓶、不锈钢水壶或安装净水系统,以减少摄入量。
2. 慎选奶瓶与儿童餐具
研究发现,塑胶奶瓶在高温冲泡配方奶时,会释放大量塑胶微粒。建议优先选择玻璃奶瓶或食品级硅胶奶瓶,以降低宝宝暴露风险。
3. 避免加热塑胶容器
微波加热塑胶餐盒,会导致更多塑胶微粒释放。建议改用陶瓷或玻璃容器存放与加热食物,以确保食品安全。
4. 选用无塑胶茶包
部分高级茶包(如尼龙、PET材质的透明茶袋)在冲泡时会释放大量塑胶微粒。建议选择散装茶叶或无漂白纸质茶包,减少塑胶溶出风险。
5. 少吃贝类海鲜,选择低污染鱼类
研究发现,贝类(如牡蛎、蛤蜊、淡菜)容易富集环境中的塑胶微粒,而人们食用时会连同消化道一起吃下去。相较之下,鱼类在食用前通常会去除内脏,塑胶微粒残留较少。因此,建议优先选择污染较低的小型鱼类,如沙丁鱼、秋刀鱼等。
6. 采用高效滤水系统
自来水中可能含有塑胶微粒,部分高效滤水器(如活性炭滤芯、逆渗透RO系统)可有效去除水中的塑胶微粒,保障饮水安全。
塑胶微粒在海洋中累积,海洋生物通过摄食将其吸收,最终进入人类食物链。黄轩提醒,**「带壳海鲜污染最严重,如文蛤、牡蛎、淡菜,因为人食用时会连带消化道一起吃下。」**相较之下,鱼类因去除内脏处理后食用,塑胶微粒摄入量相对较少。因此,食用海鲜时,建议以小型低污染鱼类为主,减少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