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从未下载或使用Boots手机应用程序的家庭主妇,日前突收到银行发来的OTP(一次性密码)短讯,提示其信用卡在该应用程序发生交易。起初,她以为是诈骗讯息而未理会,岂料隔日向银行查询后,惊觉信用卡已遭盗刷RM2115

误以为诈骗讯息 事主轻忽未处理

51岁的卢女士回忆,去年10月18日中午,她的手机收到两封银行交易通知,显示信用卡有一笔逾百令吉的消费。由于她从未使用过Boots应用程序,便以为只是常见的诈骗短讯,因此未采取任何行动。

然而,第二天她陆续收到更多相关短讯,顿觉不对劲,遂前往警局报案,并联系银行查询。这才发现,她的信用卡已被盗刷RM2115,且交易对象正是Boots应用程序。

未曾提供OTP仍遭盗刷 事主忧心重演

卢女士日前向马青公共服务与投诉局主任莫得鼎求助时强调,她从未提供OTP、亦未下载或使用相关应用程序,原以为不点选可疑链接、不输入个人信息、不提供OTP就能避免诈骗,没想到仍然受害。

突如其来的不明债务令她感到不安,如今每当收到银行短讯,她都会格外警惕,检查是否包含OTP,以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她希望银行及相关机构深入调查,查明盗刷真相,并加强安全措施,防止更多人受害。

银行回应:OTP验证已通过 或因点击恶意链接

莫得鼎与副主任刘泌光已亲自前往相关银行交涉,要求展开调查。银行方面回应称,所有信用卡交易均需OTP验证,而该笔消费确实在OTP通过后完成,推测事主可能无意间点击了恶意链接,导致骇客窃取OTP并进行交易。

莫得鼎表示,他已整理相关资料,并将案件提交至金融服务申诉专员署(OFS)进一步调查,希望能为事主讨回公道。他透露,目前已有多宗类似案件,OFS的调查通常需时3至6个月,因此呼吁受害者耐心等待。

“一旦发现可疑交易,务必第一时间报警,让警方和银行掌握最新诈骗手法,强化网络安全系统,以防更多人受害。”

此外,他也敦促银行在OFS调查期间暂缓征收受害者的利息,避免因利息累积而加重受害者负担。

上一则新闻高脂食物警讯 用气炸锅煎烟肉恐损坏机器
下一侧新闻为让孩子上学假离婚?结果女子“人财两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