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安华表示:“马来西亚的多元种族、文化和宗教不仅是国家的优势,更是团结的力量,而非弱点。”

他指出:“虽然肤色、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会被利用来煽动仇恨,但我们选择将这些差异转化为推动国家团结的力量。此外,大马丰富的艺术与文化底蕴,也是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一大亮点。”

这番话是在纪念国父东姑阿都拉曼的仪式上发表的。

听起来,仿佛是马来西亚旅游局的一则宣传广告。

大马旅游局网站的首页写道:“Malaysia Truly Asia——马来西亚,真正的亚洲,掌握并定义了这个国家独特多样性的精髓,这里的独特性和魅力,使其成为一个非凡的旅游目的地……”

短短几句话,将大马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描绘得淋漓尽致。

然而,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才明白,旅游广告中的美丽辞藻背后,隐藏着许多不堪的种族歧视与宗教偏见。

越来越多的政客与极端宗教人士无法接受大马的多元文化,他们时常借机挑拨离间,恶意攻击其他族群,激化社会矛盾,破坏和谐共处的环境。

例如,华人新年的捞生与舞狮,长期以来都是本地春节的独特亮点。每逢大型新春团拜,各族领袖与名人都会齐聚一堂,举筷捞生,共庆佳节。

然而,一些极端宗教人士却恶意批评此类活动含有“迷信”成分,甚至声称违反伊斯兰教义,提醒穆斯林避免参与。

然而,多年来,包括国家元首、州苏丹、马来内阁部长及议员们都曾出席舞狮和捞生活动,从未有任何顾忌。稍有常识的穆斯林都能判断,这些极端言论毫无根据。

不必要的争议与误解

令人遗憾的是,这类极端言论一旦在社交媒体上被有心人士传播,便容易在部分群体中引发不必要的疑虑,同时激起族群间的争议和误解。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宗教部长不久前推出的“穆斯林指南”事件中。无论初衷如何,在缺乏充分讨论与协调下仓促推行,最终导致了社会上的纷争与谩骂。

正如古人所言:“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原本和谐共处的社会,被人刻意制造矛盾,自然引发怒火与争吵。

安华提到“肤色、宗教和文化的差异可能会被利用来煽动仇恨”,说明他深知某些人正借种族与宗教之名挑拨是非,唯恐天下不乱。

然而,自他上台以来,对于这类破坏社会和谐的言论,他往往选择沉默。是不愿表态?还是优柔寡断,迟迟不愿采取果断行动?结果往往是争议难以平息,甚至愈演愈烈。

他的“无为而治”,给了反对党可乘之机。他们屡次挑起争议,从袜子风波、中国旗事件、啤酒商为华教筹款,再到最近的火腿三文治和穆斯林指南事件,背后似乎都是同一批人马在操弄,几乎已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操作流程”。

挑起社会冲突,有何好处?

这类操作带来的政治收益显而易见:

  1. 挑拨执政联盟内部矛盾,加深党派间的裂痕,如阿克玛与火箭及马华之间的口水战。
  2. 以零成本制造舆论风暴,让政府显得手忙脚乱、决策无能。
  3. 转移公众注意力,掩盖反对党在执政州属的种种问题,同时塑造他们“捍卫种族与宗教”的形象。

因此,大马几乎每个月都会出现新的争议,大量社会资源被耗费在这些毫无价值的争吵上,而真正需要关注的课题却被一再忽略。

难怪有人讽刺:当新加坡国会在讨论如何推动AI发展时,大马国会却在争论火腿究竟是猪肉还是鸡肉。

如何利用多元集体力量?

安华既然强调大马的多元是优势,还表示要将这些差异转化为团结的力量——那么,具体行动在哪里?成效又如何?

我们期待他不再畏首畏尾,而是认真利用多元的集体力量,推动真正的多元化,以对抗反对党的“单元暗势力”。

这股“多元力量”不仅来自华印裔社群及其他少数族群,更包括大多数开明的马来人。他们是支撑团结政府最强大的基础。

更别忘了广大的东马人民,他们才是真正“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实践者与守护者。维护大马原有的多元特色,必须借助东马各族的力量。

如今,西马的多元精神早已遭极端政客与宗教分子污染,连斗亚兰国会议员拿督斯里威弗烈丹敖也直言,日益极端的种族与宗教情绪,正让东马人民后悔加入马来西亚。

可见,如果安华继续放任极端分子破坏社会和谐,最终可能导致国家分裂。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危机。

上一则新闻真的飞上天了 全球首款“电动飞行车”亮相
下一侧新闻华裔男坠轻快铁轨道被撞丧生 尸体被碾碎散落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