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雇员公积金局(EPF)以高价“再”收购马来西亚机场控股有限公司(MAHB)的股份,并紧随其后宣布私有化。这一系列操作迅速引发市场热议与争议,尤其是EPF在不同时间点的买卖决策,让许多会员感到困惑与不安。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EPF首次介入MAHB的股份交易。早在1999年,EPF便以每股2令吉50仙购入MAHB股份;2023年时,EPF以每股6令吉的价格出售,成功套利。然而,2024年EPF却又以每股11令吉的高价“回购”,涉及金额高达123亿令吉。这种操作引发了公众的疑问:若MAHB具备长期投资价值,EPF为何在股价较低时选择套利,而在股价大幅上涨后才进行高价收购?
EPF的投资策略:稳健还是冒险?
作为全国最大的退休基金管理机构,EPF的每项投资决策不仅影响数百万会员的退休储备,也关系到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然而,这次收购背后隐藏的潜在矛盾,尤其是不同年龄层会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值得深入探讨。
从投资角度来看,EPF收购MAHB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股息回报和资产增值,为会员创造长期财富。然而,不同群体的会员对投资回报的需求各不相同。
1. 年长会员:更关注稳定回报
年长会员接近或已进入退休阶段,最关心的是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而非承担高风险的投资。MAHB作为基础设施类公司,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如机场收费、商铺租赁及广告收入。理论上,EPF的投资若能增强MAHB的运营效率,将有助于提高股息回报,从而提升会员年度派息,这对年长会员尤为重要。
然而,航空业对宏观经济波动高度敏感。例如,疫情期间,全球航空业遭受重创,机场运营商的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如果类似危机再次发生,MAHB的盈利可能受冲击,进而影响EPF的投资回报,削弱年长会员的短期收益。
2. 年轻会员:期待长期资本增值
年轻会员拥有更长的投资时间窗口,更关注资产的增长潜力,希望通过复利效应积累财富。MAHB在机场运营及非航空业务(如商业租赁和物流服务)上的扩展,确实具备一定的长期增长空间。随着东南亚经济复苏、旅游业回暖及跨境贸易增加,机场业务的市场需求可能持续增长,为年轻会员带来长期增值机会。
然而,航空业仍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受油价、全球经济波动及突发事件(如战争、疫情等)影响较大。如果MAHB未来无法有效拓展收入来源,或因高资本开支导致盈利能力下降,EPF的投资回报可能受损,进而影响年轻会员的长期财富积累。
EPF是否知悉MAHB私有化计划?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EPF在收购MAHB股份时,是否已经知悉其私有化计划?
如果EPF知情,那么此次收购可能不仅仅是为了短期股息回报,而是出于更长期的战略布局。然而,若EPF事先并不知情,那么以高价收购股份后却面临私有化的变局,这是否意味着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不足?
私有化后的MAHB可能会减少财务透明度,股权与盈利的可预测性降低,特别是对年长会员而言,短期不确定性可能加大他们的财务风险。此外,私有化意味着股票不再公开交易,这也可能影响EPF未来的流动性管理。
EPF的投资逻辑为何前后矛盾?
EPF 1999年以2令吉50仙购入MAHB,2023年以6令吉卖出,而2024年却以11令吉回购。这种低卖高买的操作,让公众感到疑惑:
- 如果EPF看好MAHB的长期价值,为何在2023年股价较低时选择卖出,而不是继续持有甚至增持?
- 若2024年以11令吉回购是基于对MAHB前景的信心,那么在6令吉时持有不更划算?
- 这种反向投资决策是否符合EPF为会员创造最佳回报的初衷?
1999年与2023年的低买高卖操作,体现了EPF良好的套利能力,但2023年与2024年之间的低卖高买反差,难免让人质疑其投资策略的连贯性与合理性。
EPF的每个决定都牵动会员利益
EPF作为管理着全国数百万人民退休储备的机构,每一个投资决策都必须以保障会员利益为优先。虽然MAHB作为基础设施资产具备一定吸引力,但航空业的波动性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如何在稳定收益与长期增长之间取得平衡,确保会员资金的安全性和增值性,是EPF面临的最大挑战。
如今,EPF高价“再”收购MAHB股份,是否能为会员带来实质回报,仍有待市场验证。然而,这次投资决策所引发的质疑,已经在公众与会员之间掀起不小的讨论。这不仅关乎EPF的财务规划,也关乎所有依赖EPF储蓄度过晚年的大马人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