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誉为德国工业4.0典范的电动车公司e.GO,如今正式宣布破产。去年10月,该公司通过SPAC方式成功登陆纳斯达克,风光一时,然而仅仅8个月后便因资金问题倒下,成为又一个倒在造车浪潮中的新势力。
曾被寄予厚望的电动车先驱
e.GO成立于2015年,与中国造车新势力几乎同步起步。创始人Günther Schuh博士是亚琛工业大学机械工程教授,曾专注研究汽车工程30余年,被视为德国电动汽车先锋之一。
他的理念是生产高性价比的小型电动车,以满足市场需求。2017年,e.GO推出首款车型 e.GO Life,这款3.4米长、仅重一吨的电动车无需特殊充电桩,标准插座即可充电,售价约19900欧元(约合人民币15万元),被寄予厚望。
e.GO曾获得德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受到时任总理默克尔的赞誉。其后推出的e.wave.x车型,更是请来了巴西球星内马尔代言,一度备受市场关注。
然而,命运并未如预期般顺遂。
融资困境拖垮企业 终局来得太快
早在2020年,e.GO便因融资受阻陷入资金链危机。关键时刻,荷兰私募股权公司ND Industrial接手,将其救回,并在2023年10月通过SPAC方式成功上市,估值一度达到9亿美元。
然而,上市当天最高市值仅为1.3亿美元,远低于预期。此后,e.GO股价持续下跌,跌破1美元。面对资金短缺、市场需求疲软和行业竞争加剧,公司最终走向破产。
败因:缺乏竞争力 供应链脆弱
e.GO的失败可归因于多个因素:
✅ 产品竞争力不足 —— 其小型电动车核心技术有限,续航短,性价比低,远远落后于市场主流产品。相比之下,中国市场上类似车型的售价往往只有e.GO的一半甚至更低。
✅ 供应链问题 —— e.GO并未掌握核心电动车技术,电机、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供应商。这种模式让公司在面对供应链变动时极为脆弱,2018年便因供应商变更导致交付推迟。
✅ 现金流断裂 —— 从财报来看,e.GO的盈利能力极为薄弱。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仅25.6万欧元,而净亏损高达2422万欧元。2015年至今,该公司总共仅交付约1300辆车。
✅ 产品质量问题 —— e.GO的产品被曝存在刹车隐患,甚至出现A柱裂缝、车辆抛锚等严重问题。车主的真实评价直指核心问题:“我可以忍受触摸屏难用,但无法忽略越来越大的A柱裂缝。”
面对这样的现实,e.GO最终未能熬过这场生存竞赛。
全球新能源车市场进入淘汰赛
e.GO的倒下并非个例,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生死竞赛”。
✅ 2024年5月,美国明星造车公司Fisker宣布破产,巅峰期市值曾达80亿美元,被誉为“特斯拉杀手”。
✅ 今年初,德国新能源公司Sono Motors和Electric Brands也相继申请破产重组。
✅ 2024年,欧美国家放缓电动化进程,使许多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市场则在激烈竞争中不断进化。
✅ “价格战”愈演愈烈 —— 比亚迪秦PLUS荣耀版起售价降至7.98万元,小米SU7起价21.59万元,一场新能源车的价格战正全面爆发。
✅ 产业链优势明显 —— 2023年,比亚迪海外销量突破24万辆,而e.GO累计销量仅1300辆,足见市场格局的巨大差距。
未来新能源市场:内卷即生存之道
面对这一轮残酷淘汰赛,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只有在‘卷’中才能产生繁荣。”
从e.GO的失败可以看出,新能源车市场已进入淘汰赛阶段,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将被无情淘汰,而真正具备技术、供应链和市场规模优势的企业,才能在这场生死竞赛中存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