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年一度的农历新年,男女老少齐聚一堂,欢庆团圆。在这个充满传统文化和团聚气氛的节日里,发红包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最近看到一则与红包相关的新闻,报道中的女主角因为拜访男友家时,只收到男方父母给的5块钱红包,顿时感到被轻视,于是愤然宣布以后再也不去拜年了。

在华人社会中,红包几乎存在于每一个传统节日和仪式当中,而红包的金额常常成为焦点,是面子和身份的象征。有时,大家会当场拆开红包,低声窃窃私语,比较谁收到的红包“更有诚意”。随着电子钱包的普及,发红包变得更加方便,但也让节日的氛围逐渐淡化。曾经承载祝福与情感的红包,现在变成了冷冰冰的数字,传递的心意变得更加虚拟,也更容易被遗忘。

每个孩子都期待收到红包。记得在小学的某一年,我们班的一群同学约好一起拜年。我们到了一位同学家,他的爸爸准备给我们发红包时,笑着说:“红包可不能白拿,要凭本事!”规则是,大家每个人都要说出一句四字成语作为祝福,才能获得红包,而且已经说过的成语不能重复。

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生怕轮到自己时脑袋一片空白。有些同学一时语塞,身边的朋友毫不犹豫地给出提示。整个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大人小孩都笑得很开心。虽然当时我们收到的红包金额早已忘记,但那份热烈互动和语言文化的碰撞,带来的祝福和人情,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时光飞逝,今天的过年拜年氛围已大为变化。回到家乡,亲朋戚友的孩子们都长高了,面容愈发成熟。想找到他们并不难,总能在客厅的沙发上找到他们的身影,大多数时候他们低头盯着手机。偶尔笑一笑,说明他们在刷短视频;面无表情的,则可能在玩游戏。

如果长辈主动和他们交流,他们会抬头应付一下,交流的模式基本上是“你问一句,我答一句”,几乎每次的对话都不会超过100字。至于小辈主动与长辈寒暄问候,已经变得少见。有趣的是,无论交流如何变化,发红包这件事始终是“例行公事”,大多数长辈都会自觉从口袋里拿出红包,递给小孩或直接交给对方家长代收。发红包成了一个不言而喻的传统,收红包也变得理所当然。

“压岁钱”是长辈给晚辈的红包,象征着压制邪祟,祈愿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平安如意,寄托着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祝愿。而小辈给长辈的红包则叫“添岁钱”,寓意着祝愿长辈健康长寿。每年增加红包金额,也象征着为长辈“延年益寿”。

最早的红包并不是现金,而是用红纸包着几枚铜钱或其他象征性物品。直到清代,富裕家庭才开始使用纸币,而普通家庭仍然使用铜钱。诗《压岁钱》中写道:“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诗中描绘了孩子收到压岁钱时的兴奋与珍惜,增添了过年的热闹氛围和浓厚的仪式感。虽然小小的红包承载着祝福与情感,但在现代化转账和功利比较中,红包的象征意义渐渐消退,变得少了许多趣味与意义。

上一则新闻男童感染流感 发病一周不幸身亡
下一侧新闻什么都要来个“指南” 政府好像越管越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