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魔是天生的吗?基因确实扮演一定角色,但后天环境才是关键影响因素。

近期高雄发生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分尸案,凶手为73岁的张姓男子,犯下多起命案,引发社会关注。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病态人格者的大脑结构与普通人不同,导致他们缺乏同理心、悔意,甚至不懂恐惧。而这种特质与基因有关,例如 MAOA 基因的低活性版本(俗称「战士基因」),可能使人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与冲动行为。然而,他强调,拥有这种基因并不代表一定会成为罪犯,后天环境影响更为关键。

大脑异常与基因影响

张家铭指出,病态人格者的大脑「杏仁核」与「前额叶皮质」结构异常,使他们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与道德判断。此外,MAOA 基因活性较低的个体,在神经传导物质代谢上可能存在异常,导致冲动与攻击行为较为明显。

然而,基因并非绝对的决定因素。若一个具有病态人格潜在基因的孩子,成长于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仍可能发展出正常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反地,若童年时期遭受极端虐待、忽视或暴力,即便基因没有明显风险,也可能导致病态人格特征的形成。

童年环境与社会支持是关键

研究显示,童年时期受到严重忽视或极端暴力的个体,其杏仁核发展可能受影响,导致成年后情感反应异常。此外,前额叶皮质的发育与道德判断能力,也与社会支持与教育息息相关。这意味着,适当的家庭环境、教育与心理支持,可以降低高风险个体发展为病态人格者的可能性。

张家铭强调,目前许多研究正在探讨早期心理筛检与教育干预的可行性。若能及早发现情绪控制异常的儿童,并透过适当的教育与心理治疗介入,有机会降低病态人格的发展风险。此外,司法系统对于曾有严重犯罪史的个体,也应谨慎处理,避免其再次危害社会。

结论:基因不是宿命,环境决定关键

虽然基因分析与脑部扫描能提供病态人格风险的线索,但真正的关键在于社会如何为高风险群体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引导。改变后天环境,或许能降低病态人格的形成,从源头减少暴力犯罪的发生。

上一则新闻女子日吃5000大卡纯肉 4年狂减32公斤
下一侧新闻购物中心惊传枪击案 嫌犯至少开8枪致1人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