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的崛起,不仅颠覆了美国对自身科技霸权的认知,也向华府敲响警钟——美国在吸引与留住顶尖科技人才方面正面临巨大挑战。DeepSeek的关键工程师潘梓正(Zizheng Pan)曾是美国AI巨头辉达(Nvidia)的实习生,但最终选择回到中国,这一决定让外界联想到钱学森事件,历史似乎正在重演。


放弃美国 潘梓正毅然回国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潘梓正曾于2023年夏天在辉达实习,当时公司本有机会向他提供正式职位,但他最终选择加入北京的DeepSeek,并成为团队的第4名成员。令人惊讶的是,当时DeepSeek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新创公司,而他却放弃了美国的机会,投身中国AI领域。

直到2023年10月,潘梓正仍在辉达加州圣塔克拉拉的办公室工作,同时在澳洲蒙纳许大学(Monash University)攻读博士。尽管拥有在美国发展的众多机会,他却毅然决定加入DeepSeek,这一选择引发广泛讨论。


人才难伸拳脚? 美国或成“错失人才”输家

美国政治学者、前国防部助理部长、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直言,潘梓正的决定反映出美国科技公司未能给予这些人才足够的发展空间

他引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中国的工程师总数是美国的9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毕业生人数更是美国的15倍。这意味着,未来像潘梓正这样的“超级人才”可能会越来越倾向回流中国,而非留在美国。


历史重演?从钱学森到潘梓正

艾利森指出,这并非美国第一次错失关键科技人才,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便是钱学森

钱学森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与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深造,并与匈牙利裔科学家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联合创办喷射推进实验室(JPL),奠定美国太空与导弹科技的基础。他还是波音X-20“动力滑翔机”(Dyna-Soar)计划的主要设计者,该计划最终演变为**美国太空梭(Space Shuttle)**的前身。

然而,由于冷战期间的政治迫害,钱学森被错误指控为共产间谍,尽管没有确凿证据,他仍被美国政府软禁,限制出境。最终,美国在1955年被迫让他回到中国。

回国后,钱学森主导了中国“两弹一星”计划,使中国迅速跻身核武大国,并发展出能匹敌美国的洲际导弹。他的贡献更为中国今天的航天计划奠定基础,使其成为SpaceX之外,美国在太空竞赛中的最大对手。当他于2009年去世时,被誉为国家英雄


美国如何留住科技精英?

艾利森认为,美国如果不想重蹈钱学森的覆辙,必须采取积极措施留住人才。他提到,如黄仁勋(Jensen Huang)、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等科技巨头,完全可以自由选择在哪个国家发展,美国若希望维持科技霸权,就必须创造更具吸引力的环境,让人才愿意留下,而不是眼睁睁看着更多“潘梓正”流向中国。

DeepSeek的崛起,已成为美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上一则新闻买新车最讨厌被送什么?网民点名“鸡肋赠品”
下一侧新闻中过流感就可“免疫”了?医生:别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