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近日达成了初步的停火与人质释放协议,计划通过分三个阶段进行协商,旨在结束已经持续了15个月的加沙冲突。虽然这一停火协议为中东地区带来了短暂的希望,但各国的复杂博弈却远未平息。

在此背景下,日前在本地媒体东方日报的《首相安华轻视中国》一文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部分网友质疑为何为中国发声,但核心问题并不在于是否为中国辩护,而是安华不应在面对一个行动乏力、外交政策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领导人时,过早给予肯定。

Advertisement

特朗普重返政治舞台后,迅速提出了一个引发争议的“和平计划”,其中包括强制迁移加沙走廊的巴勒斯坦居民,将他们驱逐到埃及和约旦。这一提案不仅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还引起了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及美国内部民主党和自由派的强烈反对。特朗普的提案让人想起1948年和1967年阿以战争后,成千上万巴勒斯坦人被迫流离失所的悲惨历史。正因如此,埃及总统公开表达了对这一提案的深切担忧,并呼吁特朗普回归理性,但令人遗憾的是,马来西亚首相安华对此未曾发表任何评论。

美国长期施压马来西亚,特别是在巴以冲突问题上,拜登政府期间,美国对马来西亚的外交压力几乎没有间断。那时,安华曾在国会上强烈批评美国的施压政策,并表示不会妥协。然而,特朗普提出如此极端的方案时,安华却选择沉默。白宫换了领导人,难道马来西亚的外交立场也随之转变?

特朗普的政策深受重商主义与孤立主义影响,强调美国优先,将国家利益置于国际责任与道义之上。他的“MAGA”理念更加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和政治虚荣,对国际合作漠不关心,这种立场无疑揭示了美国利益至上的真实面目。

特朗普的做法延续了16至18世纪欧洲重商主义的传统,强调通过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及积累贵金属来增强国力。他的贸易政策通过加征关税保护国内产业,面对新兴国际组织,他则以制裁和威胁相逼。特朗普的言辞试图通过经济制裁维护美元的霸权,然而这也将推动经济多元化与金融自主的国家推向对立。

在特朗普可能再次推动这些政策的背景下,马来西亚首相安华是否会因顾及国家经济利益而改变对特朗普的态度,尤其在寻求加入金砖国家并谋求多边经济合作的背景下,将是一大看点。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还体现在对环境问题的忽视上,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安华在面对此类仅顾本国利益的美国领导人时,难以期望特朗普在中东问题上有所作为。

与此同时,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日益上升,成为一些国家在外交与经济领域的重要选择。美国对中国在中东的活动提出质疑,试图抹黑中国的影响力,然而由于中东国家与中国之间没有直接冲突,美国的指控难以站稳脚跟。相比之下,中国在以色列军事行动及国际法问题上采取了更加坚决的立场,公开指责以色列违反国际法,并警告此举可能加剧区域冲突。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中东的战略是避免直接介入,保持正面形象,并让美国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特朗普的孤立主义将使中东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而安华除了寻求与日本合作重建加沙,还应考虑邀请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发挥更大作用,以期通过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加沙重建。在缺乏大国参与的情况下,如果美国无法承担起重建责任,中国无疑是理想的合作伙伴。

上一则新闻实施最低薪金RM1700 咖啡店老板警告:恶性循环
下一侧新闻花166亿租28直升机15年?政府难道还没吸取教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