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有拖延的习惯,甚至到了“拖延症晚期”,干脆逃避不做。然而,临床心理师蔡百祥指出,拖延并非单纯的懒惰,而可能源自于负面情绪调节困难。当拖延影响到学业、工作、人际关系甚至日常生活时,就需要正视并积极改善。

拖延的5种情境及应对策略

借口拖延
如果你常对自己说“先吃点东西提神”或“先看看邮箱有没有重要邮件”,可以尝试**“自我诚实”**,拆穿自己的借口,专注于任务本身的意义。

感到不知所措
面对任务时,若总觉得无从下手,可尝试**“写下想法”**,将待办事项列出,理清逻辑,或向朋友、同事寻求建议。

过度思考
当同样的念头不断在脑海盘旋,使任务迟迟无法推进时,建议**“跳脱思考”**,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或通过散步、慢跑等方式放松,让思绪更清晰。

时间管理困难
如果总是拖到最后一刻,建议**“设定时限”**,利用闹钟提醒任务进度,并设立完成后的奖励机制,增强动力。

情绪低落
若因心情不好而拖延,不妨**“转换心情”**,通过吃点喜欢的食物或短暂活动调整情绪,再重新投入任务。

战胜拖延,从调整情绪开始!

蔡百祥强调,计划固然重要,但如果无法控制负面情绪,即使再完美的计划也难以执行。关键在于学会与情绪共处,并通过自我觉察驱动行动,让拖延不再成为生活中的绊脚石。

上一则新闻有人竟然“趁水打劫” 砂拉越有灾黎拒绝撤离
下一侧新闻避免悲剧发生 诗巫水患黑区应装警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