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专家在研究古代文献与民间传说后,提出「灶王爷的原型可能是蟑螂」的推测,此观点一经公开,迅速引发热议。专家表示,这一推测主要依据《庄子·达生》的相关记载,但许多网友对此持不同意见,有人甚至认为此说法是在亵渎神明。
据综合报道,《庄子·达生》中提到「灶有髻」,「髻」被解释为灶神,而部分学者认为,这个词实际上可能指的是蟑螂。由于蟑螂常年出没于炉台附近,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古人可能因此赋予其特殊象征意义,最终演变为灶神形象。
专家指出,「髻」可能是「蛣」的假借音,而「蛣」指的是一种长得像蝉的红壳虫,又被称为「灶马」或「偷油婆」。「偷油婆」一般被认为是蟑螂,而「灶马」则可能是另一种虫类。关于这一点,《本草纲目》中有相关记载,指出「灶马」有两种,其中一种确实指蟑螂,另一种则是类似蟋蟀的虫类,也称为「灶壁鸡」。
此外,在南京方言中,蟑螂被称为「灶鸡」或「灶马鸡」,与灶王爷的形象存在一定关联。专家进一步分析,古代青铜器上的「蝉纹」可能并非指吸食树汁的寒蝉,而是蟑螂的图饰。因为寒蝉畏火,而蟑螂则经常出没于炉灶附近,其红色外壳也与火的颜色相似。
关于灶神的起源,古代传说中最早的灶神形象是一名叫「先炊」的女性。《汉书》中记载,「族人炊之属」,注释解释为「先炊,古炊母之神也。」在许多古籍中,灶神最初的形象为女性,例如《礼记》中提到灶神是老妇人,《庄子》和《酉阳杂俎》则描述她为身着红衣的美女。随着社会变迁,灶神的形象逐渐转变为男性。
这一观点在网络上引发两派讨论。一部分人认为,将灶王爷的原型与蟑螂联系在一起,是对传统文化的扭曲,甚至是一种亵渎。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种解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有助于深入理解民俗信仰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