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妇女花5元(约16令吉)购买折扣价的“永春芦柑”,回家却发现盒内装的是“椪柑”,对店家的做法表示不满。然而,店家回应称,这是产地名称不同的误解,并无欺骗之意。

顾客:误导消费者

68岁的家庭主妇陈女士向《新明日报》投诉,称丈夫1月25日在淡滨尼81街的**Ah Yee Fruits House(叫我老板平价水果店之家)**购买了一箱打折促销的“永春芦柑”。回家后打开一看,竟发现盒内的柑包装上标明的是“特甜椪柑”。

“我丈夫和朋友经过时,看见折扣芦柑,但店家规定不能开箱检查,也不接受更换。他买回家打开才发现根本不是永春芦柑。”

陈女士表示,家人非常喜欢芦柑的独特口感,但过去从未遇到过类似问题。“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觉得店家这样做会误导消费者。”

她提供的照片显示,外箱标注为“永春芦柑”,但包装纸却清楚写着“特甜椪柑”。

店家:产地差异并非欺骗

记者走访水果店时,发现店员正高喊促销:“芦柑一箱5元,不能检查不能换!”但店内也摆放了一个开箱的“展示品”,供消费者查看,展示品内同样是“外芦内椪”,吸引许多民众围观询问。

店主秦琮易(34岁)表示,售卖的确是芦柑,但包装标示可能因产地名称不同而产生误解,并否认欺骗消费者。

“这些货物是直接从中国进口的,我们无法控制包装上的信息。此次促销的芦柑原价为16.80元(约54令吉),现在以5元清仓,且明确告知不能检查和退换。”

他补充道,“我们只想让消费者过年能买到实惠的水果。如果顾客坚持开箱检查,可以选择按原价购买。”

水果商:类似现象并非首次

其他水果商透露,去年也曾出现“外芦内椪”的情况。

717贸易行老板吴奎龙(74岁)表示,市场上类似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源自中国货源。“台湾椪柑通常价格较高,有可能部分商家将去年未用完的包装继续流入市场。”

吴奎龙补充,新加坡常见芦柑包括“漳州芦柑”和“永春芦柑”,后者为品质更佳的品种,但包装标注不一致的情况确实存在。

尽管如此,消费者呼吁加强对水果包装和标识的监管,以免误导购买者。

上一则新闻应对华人新年假期 警方大动员3609人
下一侧新闻卖鱼妹华人新年鱼货遭盗 她呼吁民众协助追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