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家家户户忙着采购年货,互赠祝福迎新年,节日气氛越发浓厚。然而,在这欢乐的节庆背后,诈骗分子也蠢蠢欲动,利用民众的疏忽与节日氛围伪装成“春节特惠”,通过各种网络骗局趁虚而入。

随着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购物虽然日益便利,但诈骗风险也随之上升。据统计,2024年马来西亚共报告6909宗电商诈骗案件,总损失金额超过6200万令吉,其中大多数案件发生在脸书和WhatsApp等社交平台上。春节作为消费高峰期,更成了诈骗分子的温床。他们利用“低价礼盒”“年饼促销”等噱头,通过钓鱼链接、假冒商家和恶意软件等方式,瞄准消费者的钱包。

“超值优惠”背后的陷阱

试想,当你在浏览社交媒体时,突然看到一则广告,宣称精美的新年礼篮、年饼、春联以超低价促销,还承诺“全国包邮”。这样的广告是否让你心动?事实上,许多此类优惠不过是骗局的开端。诈骗分子会盗用正规商家的图片,精心制作虚假广告,引导消费者下单。当受害者付款后,商品却永远不会发出,甚至连卖家账号也随之消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诈骗分子越来越擅长利用心理学制造“稀缺效应”。例如,“限量50份”“促销即将截止”等字眼会营造紧迫感,让人忽略对信息真实性的核实。春节期间人们忙于筹备年货,更容易因心急而中招。

诈骗手法“进化”之快

如今的诈骗手段早已超越简单的“收钱不发货”。随着短信诈骗受限,骗子们转战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平台,手段更具欺骗性。特别是在脸书上,他们会伪装成可信商家,吸引消费者联系后,再通过WhatsApp延续骗局。例如,骗子常要求受害者下载所谓的“商品目录”APK文件,而这实际上是带有恶意程序的文件。一旦安装,受害者的银行账户信息就会被窃取,甚至存款瞬间被转走。

除此之外,春节的善意氛围也常被诈骗分子利用。他们伪装成慈善机构或贫困家庭,以“急需善款”或“为家人购买棺材”为由骗取捐款。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骗子甚至开始使用深伪技术(Deepfake),制作名人或公众人物的虚假视频,用以博取信任。这些骗局的高科技化,给公众防范带来了更大挑战。

如何防范春节骗局?

守护网络安全,需要从个人到平台共同努力:

  1. 谨慎选择交易方式
    始终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电商平台交易,避免因贪图便宜而进行私下交易。对于陌生链接、二维码或要求下载的文件,务必三思而行,尤其是在涉及提供个人信息或安装应用程序时。
  2.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长者和青少年常成为诈骗目标。老年人对科技的警觉性较低,容易相信虚假信息;而年轻人虽然熟悉科技,但可能因自信而掉以轻心。春节团聚时,与家人分享防骗知识,例如如何识别深伪视频、核实陌生来电或广告的真实性,能有效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3. 平台监管与执法合作
    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例如,在春节期间加强对广告内容的审核机制,特别是对“赞助内容”的严格审查,避免虚假信息泛滥。马来西亚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MCMC)早前开展“反诈行动”,两个月内移除了逾1万条诈骗信息,但长期来看,更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与社交平台联手阻断诈骗信息的传播。

让春节团圆更有意义

春节不仅是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也是传递知识、共筑安全的好机会。当你与长辈举杯共庆新春时,不妨也聊聊如何防范网络诈骗。教他们辨识不明链接的风险,提醒他们面对“低价促销”或“紧急捐款”广告时保持理性与谨慎。这份实用的“新年礼物”或许比红包更能体现关怀。

守护新年的欢乐与祥和,从识破骗局、远离风险开始。让我们在年味浓厚的同时,也能安心享受每一份真挚的团圆与祝福。

上一则新闻监狱有那么多人受苦 为何安华只“同情”纳吉
下一侧新闻2000年前黄金头盔被劫走 博物馆这次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