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李先生年轻时确诊为B型肝炎,却未定期追踪健康状况。直到近期他感到食欲下降、持续疲累,且腹部异常胀大才就医,但检查发现肝脏已布满大大小小的肿瘤,被诊断为末期肝癌。经过半年治疗,李先生仍不幸离世。医生提醒,B型肝炎、C型肝炎、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炎患者必须定期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消化内科主任谢文斌表示,李先生因忙于工作,仅偶尔想起时才会检查肝脏健康,而新冠疫情期间更是直接中断回诊,导致错过早期发现的机会。一旦症状出现,病情已发展至末期肝癌,最终在半年内不治身亡。
根据台湾卫生福利部的统计数据,癌症连续多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其中肝癌已连续44年名列前两名。每年约有1万3000人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去世,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为B型或C型肝炎带原者。
谢文斌指出,B型肝炎患者若持续肝炎发作,15%至20%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大幅增加肝癌风险;C型肝炎感染者中,超过一半会转为慢性肝炎,其中约20%会发展成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每年有3%至5%可能转为肝癌。
此外,脂肪肝也逐渐成为常见的肝病问题。据统计,在台湾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脂肪肝。由于脂肪肝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许多人对此掉以轻心。然而,若不加以控制,脂肪肝可能引发慢性肝炎,进一步损害肝脏,甚至导致肝癌。
谢文斌建议,肝硬化患者应每三个月接受抽血与腹部超音波检查;慢性肝炎患者(包括B型、C型肝炎带原者,脂肪肝及酒精性肝炎患者)则需每六个月追踪检查一次。此外,40岁以上的民众也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腹部超音波,以便及早发现肝脏异常。
他强调,肝癌是早期发现即可有效治疗的疾病,而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往往较差。与其在病情恶化后懊悔,不如每年花些时间进行定期检查,关注自身健康,才能远离病痛,拥有长久健康的生活。